(點擊↓↓↓查看視頻新聞)
海豐城東鎮:七旬阿婆蝸居樓梯間深夜疼叫
? ? ? ?在中國人的價值觀中,“團圓”二字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人們都希望能一家歡歡喜喜、團團圓圓。但是日前,有幾位熱心的市民反映,在海豐縣城東鎮某小區的樓梯間住了一位七十多歲老婆婆,每到深夜都會發出令人心酸的疼叫,為什么老婆婆會“蝸居”樓梯間呢?半夜三更又為什么疼叫呢?

王阿姨(匿名)
? ? ? ?住到現在五六晚了,她現在就在樓梯口,現在大家附近鄰居,可憐她,老人家冷、熱、吃這些還沒有,鄰里附近的人就拿些東西給她吃。

鄰居
? ? ? ?心痛,我聽到整晚都睡不著,我受不了。我們的子弟怎么可以對父母這樣呢,父母雖然有什么錯但是我們還是不能這樣,對吧。原諒她嘛。
鄰居
? ? ? ?吵到別人睡不著,別人聽到心里不好受,老嘛。到養老了必須要有子女兒媳婦要照顧,我們人年輕時就做,到老了養老時就要子女兒媳婦來照顧。
王阿姨(匿名)
? ? ? ?她家人接她回去肯定會好點,如果要接她收留她,不收留她的話那我們政府就要看有什么可以(收留)她,照顧她。
? ? ? 影響住戶們的休息還是小事,王婆婆的疼叫聲和起居生活,更是大家關心的問題,那么王婆婆為何會住在樓梯間呢?

? ? ? ?(你怎么搬到下面住了?),我和他(關系)不好,我和他(關系)不好就到下面自己住,(你到下面住到現在我聽說有好幾次了?),好幾次了,好幾次了他門鎖了,門鎖了不讓我出去,我口渴不是不肯讓我進去,要我在那里坐好。
? ? ?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父母養育兒女長大成人是多么不易,究竟是有多大的矛盾造成了王婆婆今天有家回不得的局面呢?作為兒女就這么忍心將老人拋棄嗎?
老人親屬訴說苦衷 ?城東婦聯介入協調
? ? ? 老人怎能蝸居在樓梯間呢?在暗訪第二天,記者聯系上海豐縣城東鎮婦聯負責人,并一早和她們一同再次前往老婆婆蝸居的樓梯間,希望能夠碰到王婆婆的家人,尋找到答案。

? ? ? ?(您的兒子是住在上面嗎?)是啊,他是當保衛的,(去哪里當保衛?) 那我就不知道了,(這個床是你在上面用的床嗎?)不是,這是鄰居放在這里的,現在是鄰居的阿伯阿嬸拿東西給我吃,(現在要撐到什么時候啊?現在在這里住是你自己下來的嗎?)是我自己要下來的,這要說實話,他(兒子)鎖住門不讓我下來。
? ? ? ?第二天了解的情況跟第一天的答案幾乎是相同的,而且王婆婆告訴記者,他們全家人都已經外出了,那情況究竟是不是這樣呢?隨后記者跟隨婦聯工作人員來到了該棟樓房的701房,也就是王婆婆大兒子的家。
? ? ? ?經過多次的敲門和喊話之后,屋里沒有任何動靜,這也印證了王婆婆告訴記者親人不在家的消息,再加上周圍鄰居都無法提供王婆婆兒子的聯系方式,那是不是再次無法得到任何消息呢?就在這個時候,記者碰巧遇到剛要回家的王婆婆的媳婦。
海豐縣城東鎮婦聯主席 徐碧云 王婆婆 媳婦
? ? ? ?我們只是先來了解一下情況,我們是城東鎮政府。(要等我丈夫回來?)不是,我們只是先了解一下阿婆是什么原因要下去住,(她自己要下去),剛才我們了解過,在我們了解的過程中也知道是她自己要下去的,她是不是這樣講的?(是的,她剛才是這樣跟我講的,我現在不認她了,講到她我嘔血都要嘔幾次,講到老人我更累,一天一夜都在咒我們,連我的兒子,媳婦都咒)。
? ? ? 王婆婆媳婦談起王婆婆的時候雖然很激動,但是她并不愿意告訴更多的原因。在記者的努力溝通后,記者最終聯系上了王婆婆的大兒子,并立刻趕去跟他見面。
王婆婆 大兒子
? ? ? ?這次是第五次,要下去不想在這里住,是她自己要下去,我不肯她下去的,什么道理都跟她講了,母親的事作為子女誰都如此,心里被堵著,不要說是自己的母親,別人我們都要做到,何況是自己的母親,會走騙不會走,故意用拐杖敲地板,下面一層六樓的人要上班,別人要怎么睡啊,我跟母親說,你盡量不要敲出聲,要鬧就鬧子孫,我是你兒子,無論你怎樣做我都可以承受,子孫不孝,道理我知道,子孫就不孝,就算我再講什么都沒用,就是不孝,自己的母親啊。
本臺評論:家庭和睦 ?社會才和諧
? ? ? ?至此,通過與王婆婆大兒子的對話之后,我們也大概了解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王婆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做出一些事情可能真的無法讓家里人接受,同樣我們也可以感受到王婆婆大兒子的自責與無奈,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老人和子女到底誰對誰錯,誰也說不清,但是無論如何,法律還是明確規定了子女必需贍養老人,王婆婆的六個子女在這個時候是否應該站出來共同照顧好老人呢?“有囝萬事足,無病一身輕”。我們每個人都會老,人老像小孩,人老了可能會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就像我們小時候不懂事一樣,因此,子女對老人應該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 ? ? ?至截稿時,海豐城東鎮婦聯也正在積極的進一步調解之中,希望王婆婆一家人能夠圓圓滿滿。同時,我們也要為城東鎮婦聯同志的積極作為點個贊,希望我市各地的婦聯組織都能像她們一樣,在婦女兒童需要她們的時候站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