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隴鎮石洲村地處324國道梅隴段東側,村莊周圍良田千畝,村內溪港縱橫相連,古木參天,綠樹成蔭。早在大革命時期,這里先后成立了赤衛隊和農會,石洲村走出了蘇家麒、蘇家駒、蘇哲詩、蘇覺等一批仁人志士,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洪流中,他們與地主階級、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換來了祖國的新生和人民的解放。
大革命時期,梅隴石洲村在彭湃等早期共產黨人的領導下,成立了鄉農會和赤衛隊,在當時梅隴區的革命斗爭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同時涌現了以原廣東公醫醫科大學中共地下黨總支書記蘇家麒、原紅軍二師五團黨代表蘇家駒和蘇哲詩、蘇覺等一批飽含家國情懷的仁人志士,他們在國難當頭之際,不顧自身安危、浴血奮戰,為黨的事業,為革命的勝利流遍了郊原血。
蘇家麒烈士后裔:我是石洲村蘇家麒侄子,我伯父年少時讀書很聰明,考上在五坡嶺文成書塾學校讀書。當時海豐縣長翁桂清送他和同學名叫輝萼的,到廣州農林學院讀書。恰好那一年廣州醫學院招生,他們兩人就去考中山醫學院,當時還有跟彭湃、周恩來會面,主要是會見彭湃,當時彭湃委托我伯父在廣州醫學院作報告。
蘇家麒烈士族親:石洲村是一個紅色的革命村,1927年大革命期間,蘇家麒、蘇家駒都是來自于石洲村。當時任廣州中山大學學生會主席就是蘇家麒。蘇家麒在當學生會主席期間,柯麟同志還是學生。他主持工作支援了海豐的革命,海豐革命彭湃同志這些革命者到了廣州,多數都住在蘇家麒的住址。
蘇家麒生于1900年,七歲入學。“五四”運動前后,海豐新思潮興起,蘇家麒受其影響,經常參加學生會組織、發起宣傳抵制日貨等活動。20歲的蘇家麒畢業于海豐縣立中學,1920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廣東公醫醫科大學。在學期間,他成績優秀,思想進步,當選為學生會主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擔任中山大學醫學院中共地下黨總支書記。與柯麟同班同宿,期間特邀周恩來、廖仲愷等領導人給學生演講革命真理,發表過《庸醫害人》著名書刊。1925年廣州發生了“六·二三”沙基慘案,蘇家麒奮不顧身投入抗議帝國主義罪行的示威行列,冒險搶救慘遭帝國主義者槍擊死傷的同胞們。那時,蘇家麒多次利用假期回到被譽稱“小莫斯科”的海豐故鄉,協助彭湃發展農民運動和平民教育與平民文化活動,為平民醫院捐資獻藥。彭湃在廣州時曾多次留宿蘇家麒宿舍并與之徹夜長談,探討救國真理。??
1927年4月,國民黨發動“清黨”政變按黑名單捕人,蘇家麒與余國英、張肇志等海豐籍進步學生在廣州遭國民黨反動派監禁于南石頭“懲戒場”監獄,獄中受盡種種酷刑而始終堅貞不屈。1928年2月10日深夜,蘇家麒被秘密殺害。槍決前,時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共產主義萬歲”等口號。蘇家麒被害時年紀才28歲,這讓他自己對當時“革命尚未成功身先死”留下了遺憾。犧牲前,蘇家麒連夜疾寫家書,囑托同監難友李志超代為傳遞回家,李志超獲釋出獄后,不負烈士所托,親自把這份遺書送達其家人。后來,蘇家麒的戰友兼獄友林靜山在一篇紀念他的文章中寫道:我出獄后即將字條交給友人(柯麟)。家麒烈士在遺書寫道:“而今為我南昌憂而悲而傷心痛哭,大大對不住,乃天之罪也!人生自古誰無死?死有重于泰山、輕于鴻毛。”這份家書和遺詩催人淚下,充分體現了家麒烈士大義凜然的家國情懷。
蘇家麒烈士后裔:國民黨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在廣州抓捕先進的革命分子,當時我伯父當晚就被抓去。我伯父的犧牲,犧牲救人民,革命救中國。
蘇家麒胞弟蘇家駒,生于1907年,在家排行第四,他在海豐縣城高等小學畢業,恰逢國民革命軍東征勝利后,海豐農民運動蓬勃發展,此時的蘇家駒多與梅隴共青團和農運領導人彭元岳等人接觸,常參與團組織的各種宣傳活動。1926年考上黃埔軍校(第5期),被編入第四教導團。1927年12月,爆發了以該教導團(團長葉劍英)為主力的廣州起義。蘇家駒所在的連隊負責主攻珠江南岸之南石頭監獄。經過十多小時的猛攻,該連隊占據了敵幾個重要據點。但終因寡不敵眾,他只身爬越幾道街口和樓墻,后得一同情革命的居民招入隱蔽,以唐裝換掉所著軍裝,再經熟人引帶,潛乘一鹽船過香港,于次年1月3日折回海豐老家并在工農革命軍第三大隊任黨代表(大隊長林軍杰)。隨后被調往紅二師五團任黨代表,并隨團轉戰海陸豐、普寧、惠來、惠陽、紫金等地。1928年10月,蘇家駒在海豐埔仔峒戰斗中壯烈犧牲。
蘇家駒烈士后裔:我是蘇家駒烈士后代,蘇家駒烈士1926年考入廣州黃埔軍校是5期的學生,隨后被編入第四教導團,不久后被調入湖北中央軍校集訓,不久又被調回廣州參加廣州起義。紅二師和四師在我們海豐集結,我爺爺蘇家駒就被派去紅二師第五團任黨代表。在此期間,就在埔仔峒、惠陽、惠東、普寧這一帶打仗。1928年當時國民黨知道我們紅二師和紅四師在這里集結,就派大部隊來圍剿,我爺爺在此期間戰斗就犧牲了。
蘇覺烈士與蘇家麒同年出生,是蘇家麒的堂弟。1920年秋在梅隴高中畢業,1924年參加革命工作,后加入海豐自衛軍,時任自衛軍中隊長、組織委員。1927年5月參加海豐武裝起義。1928年初參加海豐縣農軍圍剿危害海惠邊境的惠陽股匪,后隨農軍轉戰公平、河田,再隨軍北上。同年在汝城遭國民黨反動派范石生部隊突襲,在這次戰斗中壯烈犧牲。
蘇哲詩出生于1900年,他1926年參加黨的地下工作,1929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第49團,地下交通情報員,為黨和49團的情報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叛徒黃示彬的告密,于1932年6月20日被捕,同年6月22日在海豐縣原梅隴中學(舊時稱后斜埔)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英勇就義。
在腥風血雨的年代,梅隴石洲村人民支持革命的斗爭精神可歌可泣,這里除了蘇家麒、蘇家駒、蘇哲詩、蘇覺等四位烈士之外,還有蘇家倫、蘇家聲、蘇朝文、陳晉和林忠等一批仁人志士也先后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他們甘愿為黨的革命事業赴湯蹈火、視死如歸,這種精神將薪火相傳,永遠被我們所銘記與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