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汕尾教育
吳昊
我第一次聽說汕尾是從我愛人的口中,當時是2013年,我們倆研究生即將畢業一起找工作。他在網上看到汕尾的招聘信息,和我提起了汕尾。當時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到這里,沒想到竟在這片沃土上扎下了根,而且越發覺得汕尾很美好,越來越愛這里。初來汕尾,我被招聘到華南師大附中汕尾學校,教授初中生物。在華附在幾年里,我快速的學習、成長和適應汕尾。16年,我又被招聘到林偉華中學,教授高中生物,直到今天。
先說生活方面,作為一個北方人,最初很不適應汕尾的氣候和飲食。尤其是遇到連綿的陰雨天,家里到處潮濕發霉、皮衣發霉破碎,無辣不歡的我吃不到辣的時候,我打過退堂鼓;可當我逐一品嘗回味粵菜的做法和味道,竟慢慢喜歡上“煲湯”、“陸河擂茶”、“腸粉”、“粿條湯”、“早茶”、“涼茶”......越發覺得應該講究吃、講究養生;氣候也慢慢適應了,而且現在冬天已經沒辦法回黑龍江了,一下飛機快被凍死,前年冬天在東北供暖的家里睡了一晚上后,早上鼻子干的流鼻血,我已然習慣了濕潤溫暖的環境啊!
再說工作方面,老實說,最初工作的時候,我并不理解教育。只是因為我姥姥姥爺是小學老師,我爺爺是小學老師,我媽媽是初中語文老師、我大姨和小姨是音樂和美術老師,從小在他們的熏陶和感染下,我也立志做一位教師。從前,我也只是模仿著他們和我的老師們,直到現在,從教五年,我才慢慢明白什么是教育。每次站在講臺上,面對臺下幾十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我就會感到“老師”這兩個字的份量,我深知一名好的教師可以影響學生一輩子;深知三尺講臺傳遞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情感、理想、信念;深知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首先就要做一條流淌的小溪,因此在教學工作中,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用新理念新知識來擴充自己,不斷地嘗試不斷地創新。正如一位名人所說:“教學對教師本人來說也是一種最高意義的自我教育。三尺講臺使教師照亮了別人,也升華了自己。”經過幾年來的適應、摸索和反思,對教育事業,我越來越熱愛。
最近一個月,我每周利用課余時間,借助青年教師聯合會的《華中大講壇》這個平臺,在階梯教室開設高中階段性教育講座,這是我主動向學校申請的。因為在我的高中階段,這個知識是完全空白的;而且還有一次在教室因為我的衛生巾不小心從書包掉出來,被男同學嘲笑了一天。在日新月異、知識快速更新、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高中階段的青少年應該具備這些知識。我把講座分為女孩專場和男孩專場。在女孩專場,我重點講授了男女生殖系統、青春期心理、生命孕育過程、流產的危害和避孕的方法。講座過程中有些問 題學生還是知道一點點,不過大部分都是他們所未知并且好奇的。學生們收獲良多,我也感到非常快樂!
五年來,老師從我的一份謀生手段到我的職業再到現在變成我的事業。而我在汕尾的這五年,不僅改變我對教育的認識,我也見證了紅海西路的建成、觀瀾廣場的落成、大轉盤的拆除、海邊街的修整……汕尾不僅僅在教育方面越來越好,環境、人文、公共建設等方方面面都在變得越來越好!我愛這片沃土,我愿為汕尾的教育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