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海豐縣實驗中學 連鎮明 2018.12.21
投身師專執教鞭,粉筆生涯廿六年。
兩袖清風磨一鏡,三尺講臺天地寬。
一、業余也是專業
1988年踏進彭湃中學,三年后考取惠陽師專(現改名為惠州學院)。一路走來,很多老師的特點都給我印象非常深刻。老師寫字寫得好,我一輩子都受用無窮,現在還傳給我的學生,薪火相傳。火熱的高中生活過后,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大學是大展拳腳的地方,是發展業余愛好的天堂。早上跑步,做操,用完早餐,上午必修課,下午泡圖書館,還打羽毛球,參加了許多協會,其中之一是鄒魯書法協會。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高人指路。印象深刻的是劉奇星教授,他親自操刀,演示書法的魅力,他的專著《書法十八講》,我現在還在學習,還在用其理論指導學生,我深深地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學生的興趣大都靠老師培養,這就像藥引,有各種各樣的學生,有人喜歡K歌,有人中意跳舞;有人喜歡動若脫兔,有人鐘意靜若處子;有人喜歡文科有人擅長理科……千人千樣,無人雷同。在萌芽狀態,悉心照料,耐心呵護,尤為重要。這就叫師傅領進門,學藝在各人。體育老師后面肯定是一大群運動的天才,美術老師的后面就有一大群畫畫的粉絲,語文老師的后面就有一大堆醉心寫作或書法的鐵粉,有其師必有其生。可見,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自己必須有一桶水。
二、與學生做知心朋友
初來乍到,邊教邊學。與學生亦師亦友,無話不談。因為住在學校,往往有時間與學生一起打球,做操,下棋,情同手足,非常融洽。現在回想起來,歷歷在目,彌足珍貴。剛來上班都要當班主任,一當就是十幾年,教室里的布置都是自己寫的“書法”,包括座位表和歌曲,都用毛筆書寫“隸書”。所以培養了很多書法愛好者,現在還收藏了一批學生送給我的作品,有“師恩深似深”,有“守志者”,有“身正為范學高為師”……感恩我的老師尤其是書法老師,也感謝當年認真汲取知識的自己。人生最大的遺憾是錯過,而不是過錯。想起我的大學生活,堅持不懈,孜孜不倦,沒有跟風懈怠學業,也無風雨也無晴,默默耕耘那半畝方田,確也無悔,無愧于學生。也許這就是“不忘初心”。
三、以校為家,以家為校
以舊帶新,又是“老”老師的一個任務。新老師沒有經驗,必然要向老老師學習,才不會走彎路,就這樣一茬又一茬,一代又一代,傳道授業解惑。班主任工作是良心工作,起早貪黑,把大量的時間耗在學校,批改作業,備課上課,登記學生出勤,偶爾還要處理學生矛盾。開各種各樣的會議,以校為家,又以家為校,許多工作有時候還要帶回家做。剛開始當老師那陣子,全心全意在學校批改作文,整天在批改作文,還有星期六星期天家訪騎著單車,挨家挨戶地家訪,家訪就是從心溝通最好的方式。現在我們學校是邊緣學校,城市與農村的混雜,許多家長為養家糊口而出門在外……。監護人缺乏對學生有效的控制。這點作為學校的老師一定要掌握。家校合作極為重要,有時候一整天不來學校,找不到人,其實已是埋下了隱患,如果班主任老師與家長聯系密切,是可以杜絕這類事情的。這個新時代的學生特點尤為突出。
四、新時代教育的主要矛盾
智能手機,是個燙手山芋。科技就是一把雙刃劍。手機的世界很精彩,學生對它們的魅力無力抗拒。游戲、閑聊、讀小說、看視頻……能浪費時間,更為可怕的是,它會讓老師的講課變得索然無味。一個是豐富多彩,一個是單調枯燥。現在上課還有學生帶著手機,動不動就掏出來玩一下,有什么作業就上網“擺渡”。削弱作業的完成效果,幾乎不用動腦,而且老師有時因為沒收其手機,而平生出了許多事端,經常有因為學生手機給家長或者老師沒收事情發生可怕的后果,動輒矛盾激化,輕則離家出走,重則輕生。
想當初,初為人師的時候,綜合條件設備很落后,但是沒有這樣的煩惱。所以建議校園嚴禁手機。向喬布斯學習,向法國人學習。喬布斯從來就不讓他那三個孩子玩電子產品。法國人在2018年9月份就頒布了法令,禁止學生帶智能手機入校園。就像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斗了許多年,沒料到主要對手竟然是微信,原來我們師生的主要矛盾是在這里。再退一萬步說,在沒有手機的時代也能讀書呀。作為老師,也別在手機里布置作業,徒增矛盾,別無他益。
五、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既然選擇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既然選擇了教育,便全心投入。船停止在碼頭是最安全的,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人呆在家里是最舒服的,但那不是人生的意義。最好的生活方式,莫過于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奔跑在理想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