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汕尾教育
——汕尾市海豐縣黃羌中學張霖青
〖寫作背景〗:
文中的第一人稱是我校的李老師,李老師從桂陽來黃羌中任教二十多年,一直默默地奉獻。平時只有他的父母親生病時,才回老家去看望。近年來,他的家鄉教育事業發展迅速,桂陽縣教育局出臺政策,召喚有經驗教師回鄉執教。李老放去這樣的機會。樂于在這片貧瘠土地上繼續作貢獻。
我出生在湖南桂陽縣的一個偏僻的鄉村。村民們都是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我作為村中為數不多的八十年代高中生,目睹鄉村的生活環境,立志要從讀書中謀求出路,跳出農門。在八十年代成人高考中,我考取了湖南邵陽學院,讀于機電維修專業。三年學習中修滿所有課程,眼看就要畢業了,心中驚慌了,在這時,剛好碰上廣東汕尾海豐教育局前來招聘教師,懷著對廣東的羨慕,應聘來到了汕尾市海豐縣黃羌中學,光榮地成為一名人民教師。
這座鄉村中學,并沒有我來時想象得那么美麗與富饒,現狀使我心中產生失落,心想跟家鄉相比差別在哪?剛剛畢業出來的我就被安排到擔任初三班主任并教語文。我深深地感到學校的領導對我信任,并寄予殷切厚望。我也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面對這種情況,我也只能硬著頭皮去接任務去認真完成。在做些簡單住宿安置后,便安心地住了下來。根據材料數據,發現自己的年齡比學生略大一些,心想這樣沒有代溝,教學起來也沒有什么輩分之份,只有弟妹的份兒,相處起來便方便多了。課內課外我們共同探討,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二十幾歲的我完全是一頭“初生牛犢不怕虎”樣子。在課堂上總是充滿激情,說起課來激情四射,滔滔不絕,似有傾自己所知與學生分享。有一次在講解《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時,竟然把《晏子使楚》的知識相似點聯系在一起了,下課后回想起來覺得挺奇怪,自己反問自當時怎么會把這兩處故事串聯在一起,不知是那來的靈感。從那以后,學生與我沒有距離可言。有時個別老師有請事假,我總是包攬下來上課,不知疲倦地講課,一年下來,我所擔任的初三班級在參加全縣中考中排名比上年我校在全縣排名中又上升一個新臺階。考入陸安師范的有周文輝、戴偉軍等好幾位優秀學生。這一屆學生為學校升學率打了一個翻身仗,學校也肯定了我的教學能力。同時也奠定了我對教育的熱情,使我看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寒暑易節回鄉拜訪父母,每回趟家都要坐上幾天的長途車程。每次回家老人家總是會問上幾句,“有女朋友嗎?”父母最操心的還是我的婚姻。我總是搪塞上一句,現在的事業剛起步,等條件好點吧。次數多了,母親也不傻,來一個亂點鴛鴦。其中最趣的一次是不管我愿不愿意,竟有計劃地把我約到我姐家去與女孩子相見,為了穩住父母那顆心,我只好說學校有對象了,父母一聽臉一沉說:“不早了,也該想這事了,快點辦理吧。”嗯,好的。父母親聽到“好的”后,嚴肅的臉上終于綻出一絲笑容。每次回家都是這么匆匆地幾天,然后又回到學校。
又過了幾年,我由一名普通的教師提升為一名語文科組長。教學任務更重了,回家的次也少了。有時只能通通電話向父母報平安。每逢佳節也只能在電話里相互告知了。
1995年冬天,我與本地的一名女教師有緣結為伉儷,這里有了我的家。我仍然堅持在教學的最前沿,教學的第一線。繼續擔任初三級的語文教學。時代不斷地向前跨越,科技飛速地發展,教育教學的技能也不斷地更新換代,傳統傳授知識方式,已不再能滿足現狀的教學手段的需要,轉向多媒體了。我們也不斷地跟隨時代的步伐,保持一致,不斷地參加各種形式的技能培訓,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為適應新時代的教學需求,我在2014年3月到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為期30天的學習。這段時間學習,不但學到全新教學技能,也提高了自己思想覺悟,進一步地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觀。
家鄉的教育,這幾年發展迅速。桂陽縣教育局對全縣在外地執教人員進行調查動員,開出優惠政策,凡是外地執教十年以上的教學人員,有心回歸本縣續繼作貢獻的教員,教育局為其理順關系,辦理好回鄉手續,并優先安排好的工作崗位。面對這些優越條件,我曾心動過,一邊是年邁的父母,體弱多病,需要照顧。廣東這邊也有我家,也有我心愛的學生。這邊自己培養出來的學生已成為各條戰線上的業務骨干,有的已成為自己的同事。這種既同事又學生的身份,閑來坐地聊天,沒有陌生與疏遠之感,顯得格外親切。父母讀懂我的心思說:“鳥兒長大了,總要飛出窩的一天”再說了現在的交通便利快捷,出門方便,汕尾與桂陽的高鐵開通后,兩地距離也不過是三個小時的生活圈。如今的桂陽已成為廣東的后花園了,沒有那么遙遠?!皟喊?,你不必為這些問題擔憂,我與媽身體硬得很,再說還有姐在此?!庇纱?,我毅然放去了回鄉的機會。我一眨眼,就會浮現出一張張和善臉孔同事,涌現出一張張渴望求知的熟悉學生臉蛋,我怎能舍得分開呢?這里不再是我工作崗位那么簡單地方了,既有我生命的意義內涵。
時代的年輪不斷向前地碾轉,我的汗水不斷地灑落在這片熟悉的熱土上,二十載春秋汗水詮釋了我的人生意義,這里已是我的第二故鄉。曾有一句名言:“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