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剃須刀
文/蔡清懷
阿德是一名普通的老師。之所以叫阿德,因為德是他的輩序。這是祖上賢人對這個農民家庭出身的孩子的美好期望——德。
阿德的語言表達精煉又不失幽默,課堂思路嚴謹又氛圍輕松,學生都喜歡阿德的課。凡是阿德能幫得上忙的,他總是欣然應承,同事們也喜歡阿德。單位有大小活動需要幫忙的叫到了,阿德也從不推辭。
天有不測風云。阿德還來不及好好品味初為人父的喜悅,就被兒子的病弄得六神無主。這段時間,他有時候想想,為什么這鬧心事情會攤到自己頭上呢?他有些懷疑好人有好報這個命題了。
鎮上的醫院,每天就同樣的點滴,同樣的治療方案。孩子的病情總不見好轉。阿德心急如焚,可又不知所措。
“醫生,我小孩的情況怎么樣?”阿德幾乎每天都問。
“嗯……,先打打點滴看看吧。”醫生毫無表情的回答。在阿德看來,這病情很重。究竟能不能治好?治好要多少錢……所有疑問,阿德都心里無數。前途未卜的孩子,家里的經濟狀況……想著想著,好幾次,淚水模糊了阿德的雙眼,他每次又默默地把淚水往肚子里吞。
孩子最終轉到市里的醫院。主管的是一名副主任醫師,姓蘇。蘇醫生就像拉家常一樣問著孩子的情況,問的很詳細,臉上不時有親切的笑微。就是這微笑,讓阿德如沐春風,心中迷航已久的小船,終于看到了遠處的燈塔了。孩子終于安頓下來了。雖然還沒開始治療,但阿德的心從未這么踏實過,他堅信眼前這位笑容可掬的醫生,就是驅散他的孩子生命中陰霾的太陽。阿德的家人也有同感。
治療開始了,孩子的病情也一天天好轉。阿德及家人也有了久違的笑容。
一天,科里的主任帶著一幫人來查房,主任看上去快退休,胖胖的。主任問了幾個簡單的常規問題后,丟了一句話,這孩子的病,得趕緊到大醫院治療。這下可好,阿德的心中頓時又是烏云密布。晚上,他看到蘇醫生自己也在打著點滴。阿德把今天的情況跟蘇醫生說了。“沒事的,能治好,別被嚇到,目前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穩定了以后再到大醫院去檢查、治療。”蘇醫生仍舊笑著說。阿德這才又把心稍稍放了下來。
不知不覺中半個月過去了。這天,蘇醫生又來查房。“現在已經好的差不多了,過兩天就回去吧,剛好回家過中秋。”蘇醫生笑容依舊親切。這年頭,能遇到這么好的醫生很難得。阿德心中只有感激。孩子出院前一天,孩子的奶奶交代阿德買一支剃須刀,要給孩子理發,讓孩子轉轉運。阿德讓在超市里買了一支老款的剃須刀。這款剃須刀是用兩塊金屬板夾住刀片,可以拆卸換刀片,簡約、實用,就像蘇醫生一樣樸實無華,但很暖心,有一種超出語言描述的魅力。
之后,阿德留著這把剃須刀給自己刮胡須。這把剃須刀跟隨了阿德八年,先后換了兩盒刀片。期間有好友送他電動的剃須刀,但阿德始終舍不得這把簡約的剃須刀,總有一種丟不掉的情結。后來,這把剃須刀實在不能再用了,阿德才又買了一把一模一樣的剃須刀。
陳忠實在《晶瑩的淚珠》里寫道:“我今天終于把幾近40年前的這一段經歷寫出來的時候,對自己算是一種虔誠祈禱,當各種欲望膨脹成一股強大的濁流沖擊所有大門窗戶和每一個心扉的當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老師那種淚珠的淚泉不致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養生命靈魂的泉源,也是滋潤民族精神的泉源哦。”
在物欲橫流的當下,師德也頗受沖擊。簡約的剃須刀,還將繼續陪伴著阿德,它不但給阿德一個清爽的儀表,更常把阿德的內心雜念去除。阿德對待學生,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
這把剃須刀時刻在提醒阿德:當老師也應當像蘇醫生一樣——德藝雙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