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上午,縣委書記邱晉雄深入梅隴鎮馬福蘭村、“五烈巷”、謝厝鄉等“紅色村”調研紅色文化傳承保護工作,強調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保護好紅色遺址,傳承好紅色基因,講好海豐故事,擦亮海豐革命老區“金字招牌”。縣委常委、宣傳部長余德聰,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葉勝勇,副縣長陳凱嬋參加調研活動。
在梅隴鎮馬福蘭村,縣委書記邱晉雄一行瞻仰了丘東平故居,詳細了解丘東平烈士生平事跡。
丘東平,小名譚月,后名席珍,號東平,1910年5月生于梅隴鎮的馬福蘭村。他是中國著名的革命作家,是第一個拿槍又拿筆奔赴前線,深入戰地,寫出了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通訊報道和報告文學,鼓舞士氣并參與戰斗的戰地記者、宣傳鼓動家、作家,是我國報告文學的創始人之一,創作出許多激動人心的戰地通訊和報告文學,開創了我國戰地報告文學的先河。
調研中,邱晉雄指出,丘東平烈士是我國軍事文學先驅者、戰士、作家,他的革命事跡永遠值得家鄉人民懷念和學習。我們要深入挖掘、活化利用紅色文化、名人文化等資源,以南粵古驛道為紐帶,將古驛道開發利用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丘東平故居等革命紀念地串聯起來,打造亮點,助推鄉村振興,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邱晉雄等一行還深入梅隴鎮中心區“五烈巷”,“鄭振芬、謝振鴻、謝定發、謝振南、謝振東”烈士故居和聯興村委謝厝鄉農會赤衛隊舊址調研。“五烈巷”原名“謝厝巷”,大革命時期,鄭振芬、謝振鴻等積極參加了彭湃同志領導的農民運動,在保衛蘇維埃政權的斗爭中先后犧牲,解放后一家評了五位烈士,謝厝巷也因此命名為“五烈巷”。謝厝鄉是遠近聞名的紅色村莊,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在彭湃同志的領導下,較早成立了農會組織和赤衛隊,并有近30名仁人志士先后投身革命斗爭。新中國成立之后,該村被評為烈士的就有10名。目前,謝厝鄉蘇維埃政府赤衛隊部舊址被省政府核定為革命遺址。
邱晉雄強調,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攬,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保護好紅色遺址、傳承好紅色基因,擦亮紅色品牌;要統籌做好紅色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突出“點、線、面”的打造,在全縣掀起講述紅色故事,弘揚紅色文化的熱潮,有效推進紅色旅游等產業發展,切實把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要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保護好紅色遺址遺存及周邊環境,實現紅色文化傳承保護與鄉村振興相融相促,使革命老區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