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4日,由廣州大學廣東發展研究院院長涂成林帶領的專業團隊一行到赤坑鎮南塗村開展“汕尾市紅色文化旅游小鎮”的課題調研。廣東省政府參事、廣州大學新型智庫建設首席專家蘇澤群,汕尾市紅色文化協會會長彭丹,赤坑鎮黨政負責人以及南塗村鄉賢等30人參加調研活動。
由廣州大學廣東發展研究院院長涂成林帶領的專業團隊和汕尾市紅色文化協會會長彭丹等一行先后參觀了赤坑鎮咸水溫泉、六區抗日民主政府籌備大會舊址、余創之舊居,南塗紅色文化長廊,領略當地鄉土人情和紅色革命史。
在整個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海豐20個區鎮中,六區(赤坑)的革命運動可謂獨樹一幟,無可比擬。大革命時期僅有4萬多人口的赤坑,有2萬多人參加了農民自衛隊,農民自衛隊員占全縣的60%以上,而且組建了400多人參加的六區婦女粉槍團。其隊伍規模和創建時間都超過海南紅色娘子軍。而赤坑南塗的革命更以時間早、規模大、影響深遠、犧牲巨大著稱。從大革命至解放戰爭時期,南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事業進行了前赴后繼、薪盡火傳的英勇斗爭,共有100多名南塗的英雄兒女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軍有20多名指戰員(外地)在南塗各場戰斗中壯烈犧牲,還有33名國民黨官兵在南塗抗日陣亡。這里不但走出了海陸豐農民運動領導人余創之、余國英等革命先烈,還發生過大小10多場永載史冊的戰斗,為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赤坑鎮交通地理位置優越,可供開發的自然資源豐富。尤其是南塗一帶擁有全國稀有的咸水溫泉——赤坑南塗溫泉。這里溪澗縱橫,濕地生態資源保護完好,又地處東溪出海口,咸淡水交匯處,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對依托山水田林生態優勢,充分利用紅色、古色、生態旅游資源,打造紅色生態旅游線路具有積極的意義。
廣東省政府參事、廣州大學新型智庫建設首席專家蘇澤群,廣州大學廣東發展研究院院長涂成林、汕尾市紅色文化協會會長彭丹等專家指出,赤坑鎮南塗具有豐富、典型的紅色革命文化資源,希望大家要切實保護和挖掘紅色文化遺產,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要探索和研究如何把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鄉村振興發展的龍頭動力;要結合當地的人文歷史、自然生態,發揮優質溫泉、濕地資源和交通條件等優勢,發展紅色文化旅游小鎮,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改善民生,促進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這才能不忘初心,不辜負革命先烈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