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烈巷”,原名謝厝巷,位于梅隴鎮埔頭東二村。90多年前,世居謝厝巷,秀才出身的大戶人家謝寶華兒子謝定年、謝定發、謝振東、謝振鴻、謝振高在四兒媳(謝振鴻妻子)鄭振芬的影響下參加了彭湃同志領導的農民革命運動,在保衛蘇維埃政權的斗爭中,謝家六人先后壯烈犧牲。建國后,謝定發、謝振東、謝振鴻、謝振高和鄭振芬五人被評為烈士,為悼念這五位烈士,梅隴鎮人民政府在此巷口立碑以作紀念,“五烈巷”由此而來。? ??
?90多年前的今天,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席卷了海陸豐大地,它以摧枯拉朽之勢狠狠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創建了著名的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和全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90多年后的今天,當我們再提起這一段歷史時,很多人物和事件是值得懷念的。
走進梅隴鎮埔頭東二村“五烈巷”,一塊石碑上簡要記載了謝家五烈士忠勇投身革命可歌可泣的事跡,這段壯志豪情在海陸豐革命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去年8月,“五烈巷”傳來榮譽的喜訊,鄭振芬一門“五英烈”紅色史跡入選“汕尾20張紅色文化名片”,“五烈巷”鄭振芬故居被省政府核定為紅色革命遺址。
“五烈巷”鄭振芬故居是一座占地面積近千平方米的三進平房建筑,中間有寬闊的天井,兩側和外包左右各有廂房多間,那個年代謝家的家境是比較富裕的。據謝家后人介紹,經歷近百年風雨,原先這座房子部分已破舊,近年來在縣政府的重視下進行了維修,去年10月份又對故居進行了外墻刷新和簡單的布置,使之讓紅色革命遺址重光煥彩,讓人們走進革命遺址,緬懷先烈,接受教育。
? ? “五烈巷”的歷史滄桑,讓人魂牽夢繞,久久不能忘懷。在那個腥風血雨的年代,謝定年、謝定發、謝振東、謝振鴻、謝振高以及鄭振芬這六位同志為追求理想自由,胸懷社稷興亡,心系蒼生疾苦,毅然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尤其是鄭振芬同志的革命事跡更為感人,載入黨史凸顯的一頁。
? ? ?鄭振芬青年時期在海城布廠做工,1923年海豐農民運動蓬勃發展,工人也紛紛起來組織工會,鄭振芬即在此時參加工人運動。1925年鄭振芬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當年,梅隴華侖布廠工人思想的進步傾向引起了海豐黨支部和工會的關注,鄭振芬被黨派往華侖布廠工作,以便開展工人運動。在此其間,鄭振芬和謝振鴻建立了感情并結為夫妻。1926年,鄭振芬當選梅隴區婦女解放協會主任和縣婦女解放協會第二屆執行委員,謝振鴻被選為梅隴工聯會執委,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在鄭振芬和謝振鴻夫婦的帶動下,謝定年等四位兄弟都相繼參加了革命。
? ? ? 1927年,鄭振芬和謝家五兄弟投入轟轟烈烈的海陸豐三次武裝起義的斗爭,起義失敗后他們跟隨部隊退駐平安峒和埔仔峒等山區。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后,鄭振芬調往縣婦女解放協會,后任會長。謝振鴻調任中共公平區委委員,謝振高任共青團公平區區委委員,謝振東當選梅隴區蘇維埃政府委員,負責財經工作,謝定發當選區教育工會和打銀工會執委。
? ? ? 1928年3月,國民黨重兵攻陷海陸豐,海豐縣區領導機關和部隊退守山區,鄭振芬和謝家五兄弟也隨隊伍上山,在反圍剿斗爭中,謝定年、謝定發、謝振東先后犧牲。在公平山區的謝振高也被敵軍包圍被俘,并在公平墟就義。
? ? ? 1928年10月,中共海陸紫特委成立,鄭振芬夫婦在特委縣委機關工作。1929年2月初,由于叛徒告密,國民黨軍隊包圍三坑,鄭振芬夫婦隨特委、縣委機關轉移蓮花山大小銀瓶山兩山中間朝惠陽的深井洞掩蔽。
? ? ? 1934年1月,鄭振芬作為東江蘇區代表,出席在瑞金召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代表會議,并與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古大存等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鄭振芬在會議結束后回大南山,當時由于形勢嚴竣,謝振鴻腿部中彈未愈,糧食缺乏,營養不良,鄭振芬因病逐漸癱瘓,只得躺在石洞里。1935年夏,謝振鴻下山尋找糧食,被敵軍發現追蹤,后來,一對革命夫妻,雙雙壯烈犧牲。
? ? ?往事如云煙,“五烈巷”的革命史記憶猶然。黨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五烈巷口石碑上謝家五烈士的名字赫然在眼。為了人民的自由和幸福,為了革命的事業,一個普通的家庭出了五位英烈,他們用生命譜寫了輝煌的革命篇章,也正是因為有謝家五英烈一樣的無數個革命英雄前輩,才換來了全國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