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初春,子夜,天空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黃江河上,一艘小船順流而下,黃聲站在船頭,迎著早春的寒風,警惕地注視著兩岸的動靜。
船至公平青湖碼頭靠岸后,黃聲躍下小船,艄公馬上把船駛離。
公平青湖碼頭四周一片寂靜,趁著夜幕的掩護,黃聲以極快的速度閃進了青湖村。
從小在青湖村長大的他,就是蒙上雙眼,也能走遍整個村莊,這里對黃聲來說,太熟悉不過了。
1891年,黃聲出生在海豐縣公平青湖村一戶貧窮家庭。青湖村人口眾多,以黃姓族人為主。自古以來,該村民風驃悍,村民有習武的傳統。受村里習武風氣的影響,黃聲從小喜歡舞槍弄棒,練就了一身好武藝。他長得臉龐寬大,身強體健,除了武功了得,還極有正義感。
1926年,大革命風暴席卷海陸豐大地,各村莊紛紛組建農民自衛軍,黃聲成了青湖村農民自衛軍的一員,同時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叛變革命,同月15日,廣州李濟琛步蔣介石后塵,把屠刀砍向共產黨人。為了回擊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海陸豐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彭湃同志的領導下,分別在5月、9月、11月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每次武裝起義,黃聲總是沖鋒在前,奮勇殺敵,在戰友中樹立了威望。
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后,彭湃同志和他的戰友們,按上級的指示精神,在海陸豐大地上成立了中國首個縣級蘇維埃政權。
1928年3月,國民黨重兵圍攻海陸豐。紅二、四師官兵與海陸豐赤衛隊、農民自衛軍并肩作戰,面對強大的敵人,他們一次次奮起反擊。然而,敵我力量過于懸殊,紅二、四師官兵及赤衛隊員、農軍失損慘重,被迫轉入山區,與敵人進行周旋。黃聲跟公平區領導人林覃吉一起,利用熟悉的地形,與敵人進行游擊戰。
1929年6月,最后一批紅二、四師官兵離開海陸豐后,根據地沒有了正規部隊。10月,海陸惠紫特委按上級要求,在東江地區重建紅軍,于是,紅軍第6軍第17師49團在黨的領導下,終于在黃羌朝面山成立了。黃聲響應黨組織號召,帶槍參軍,成了49團的一員。
黃聲參加紅軍49團以后,成了林覃吉的得力助手,專門負責紅軍的后勤供給工作。無論是黃江河上,還是海陸豐崎嶇的山道間,都成了黃聲出生入死之地。每一次的籌糧都是生與死的考驗,然而,機敏又有武功在身的黃聲,膽大心細,每次總能從敵人身邊奪取糧草,按時完成任務,保證了部隊的后勤供給。
1930年夏,由于黃聲對工作的出色表現,屢立戰功,被任命為紅軍49團司務長。
1931年秋,由于東江肅反擴大化,致使紅軍49團戰斗力大大削弱,陸河激石溪赤衛隊、農軍紛紛離開部隊,使海陸紫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在該地失去了群眾基礎,被迫從陸河激石溪遷移至黃羌苦竹園(富足園)。東江特委改組,林覃吉當選特委委員,受命領導海陸豐的反“圍剿”斗爭。
1932年春,反“圍剿”形勢進一步嚴峻,敵人對海陸豐加大了軍事、政治上的攻勢,根據地不斷縮小,苦竹園被敵人團團包圍,紅軍的糧草供給日益困難。
常言道:“人是鐵,飯是鋼,一日無食餓得慌。”黃聲深深知道,部隊缺糧將嚴重影響戰士們的戰斗力,隨著一條條糧道被敵人切斷,黃聲想盡一切辦法還是難于獲得足夠的糧食供給部隊。
今天早上,黃聲通過地下黨獲得情報,國民黨駐公平的長官今晚開生日宴會,同時慶祝“圍剿”共軍取得重大勝利。駐軍長官準備“與民同樂”,好好犒賞手下。黃聲馬上想到一個大膽的劫糧計劃,他首先讓戰士們化妝成趕集的群眾混入公平,到青湖村集中隱蔽,子夜后,趁敵人不備,劫取糧草。此劫糧計劃獲得了林覃吉的批準后,黃聲馬上組織實施。
一切按計劃行事,當黃聲潛入青湖村后,很快就與戰士們會合。
趁著黑夜的掩護,黃聲與戰士們按地下黨提供的情報,順利地找到了敵人的糧倉。看守糧倉的敵人在宴會上喝得酩酊大醉,做了紅軍的刀下鬼還沒有醒過來。解決了看守糧倉的敵人后,戰士們用最快的速度,每人扛著一大包糧食撤退到青湖碼頭。碼頭上一艘木船早就等在那里。夜幕下,戰士們快速把糧食扛上了木船,沿著黃江逆流前行。黃聲虎口奪食計劃取得圓滿成功。
一個月后,黃聲再次獲得了地下黨提供的情報,有一隊民團將到黃羌烏坭塘運糧食。黃聲不知該“地下黨”已經叛變,帶著十多位化妝成山民的紅軍戰士前往劫糧。當黃聲進入敵人設好的圈子時,四周出現了大批的敵軍。紅軍戰士臨危不懼,面對強敵勇敢反擊。然而,敵人人多勢眾,雙方激戰一小時后,紅軍彈藥耗盡,敵人縮小包圍圈。戰士們撥出大刀準備與敵人拼個魚死網破。然而,兇狠的敵人那里給你機會,紅軍戰士一站起身就被敵人擊斃。黃聲看看身邊僅剩下五位戰友,命令他們跟自己一起沖鋒。
敵人軍官想從紅軍口中獲得情報,下令只準活捉,不準開槍。
黃聲與戰友們與敵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搏殺后,被敵人逮捕。
監獄中,黃聲一聲不吭,任由敵人使出何種酷刑,他始終咬緊牙關挺立在敵人的眼前。三天后,無計可施的敵人,把黃聲與其他四位被捕紅軍戰士一起槍殺,然后,殘忍地割下他們的頭顱,懸掛在公平墟的街頭示眾。
黃聲犧牲時年僅42歲,他把人生最寶貴的生命獻給了人民,獻給了黨,他對黨忠誠,作戰勇敢,他的人品猶如高山上的青松,永載史冊。
?
作者:戴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