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鏡兵
1933年初春的一天凌晨,黃羌苦竹園(富足園)蒼茫的山谷,連鳥鳴聲都聽不到,靜得讓人心里發慌。
苦竹園企嶺頭的黃蘭、肖菊和羅竹三位女子,每人肩上扛著一把竹竿,竹竿尾上系著鐮刀,一看就是上山割草的農村女子。然而,她們三位割草只是掩護,更要緊的是取到鹽巴。
自從去年開春以來,國民黨對海陸紫縣蘇維埃政府駐地苦竹園,實行了重重的包圍,所有進出者都必須經過檢查。堅守在苦竹園的70多位戰士們,幾個月來,想盡辦法,總是難于突破敵人的封鎖,供給越來越困難。與戰士們一起堅守的還有苦竹園的群眾,他們與戰士們同甘共苦,共度難關。軍民們吃完了糧食吃野菜,山溝里只要能吃的,都被他們拿來填肚子。然而,鹽巴的缺乏讓許多戰士臉呈浮腫,如果再搞不到鹽巴,駐守在蘇區的軍民將面臨被水腫病拖跨的危險。
海陸紫縣蘇維埃政府負責人林覃吉,一直都在為軍民的供給絞盡腦汁,但是,一條又一條供給線被截斷,他意識到了危險已一步步向蘇區逼近。正在林覃吉同志無計可施時,企嶺頭的劉桂同志來到了身邊。
劉桂是一位歷經戰火的老黨員、老戰士。早在1927年,南昌起義軍到達黃羌朝面山時,他就是一位農會員了。南昌起義軍在朝面山上改編成紅二師后,配合海陸豐農軍,舉行了海陸豐第三次武裝起義。接著,海陸豐建立了中國首個蘇維埃政權。1928年3月,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重兵圍剿,蘇維埃政府撤出海陸豐縣城。劉桂跟海陸豐所有農民自衛軍一樣,利用對地形的熟悉,跟敵人進行周旋。然而,紅二、四師在與敵人經過多次的正面交鋒后,損失慘重。為了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海陸惠紫特委決定“資送”紅軍離開海陸豐。
1929年10月,東江特委根據中央六屆二中全會的指示精神,決定在東江地區重建紅軍。在朝面山上成立的第6軍第17師49團是東江紅軍中的一支。49團成立后,在黨的領導下,四處出擊,所向無敵,打得敵人哭爹喊娘,收復了海陸豐大片根據地。1930年12月,根據上級的意圖,海豐、陸豐、紫金三地,組建“海陸紫縣蘇維埃政府”。1931年8年,海陸紫縣蘇維埃政府為了適應形勢的需要,由陸豐激石溪(現屬陸河縣)遷移到黃羌苦竹園。為了蘇維埃政府的搬遷工作順利進行,劉桂從部隊回到地方,歷盡千辛萬苦,總算完成了黨交給的重要任務。1932年春,廣東國民黨政府,為了配合蔣介石第五次對中央紅軍的圍剿,加大對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打擊。一年來,紅軍戰士克服了重重困難,闖過了一關又一關。敵人絞盡腦汁、費盡心思,把海陸紫縣蘇維埃政府駐地苦竹園重重包圍。
劉桂了解到部隊苦于找不到鹽巴的情況后,眉頭一皺,計上心頭。他附在林覃吉同志的耳邊,道出了割草女子巧取鹽巴的計謀。
林覃吉聽了劉桂的計謀后,臉上露出了多日難得一見的笑容。
企嶺頭是苦竹園的一個小村落,只有五六戶人家,然而,家家都是堡壘戶,為了完成黨交給的任務,他們就是掉腦袋,眼睛都不會眨一下。
劉桂回到村子,找來三位說話、做事都比較利索的女子,把黨的任務交給她們。三位女子長期受黨的教育,知道任務的分量,她們互相看了一眼,愉快地接受了任務。
當朝陽從天邊升起時,三位企嶺頭的女子已經翻過了幾座大山,來到了麻竹附近的大山里,這里有四鄉前來割草或拾柴禾的鄉民。三位女子按劉桂同志事前交代的辦法,找到了接頭之人,順利把竹竿進行了交換。
三位女子經過國民黨的哨位時,并沒有引起敵人的注意,第一次巧取鹽巴的任務勝利完成。軍民們吃著久違的鹽巴,比吃什么山珍海味都開心。
兩個月過去了,三位企嶺頭的女子一次又一次用割草當掩護,為堅守在蘇區的軍民輸送鹽巴。
三月的一天,三位企嶺頭女子再次經過敵人哨位時,敵人把她們攔了下來。并把她們“請”進了敵人的宿營地,當著三位女子的面,用刀劈開了竹竿,白花花的鹽巴從竹竿中流了出來。敵人頭子露出了猙獰的嘴臉,下令把三位女子五花大綁。敵人頭子如獲至寶,把三位女子押到高潭,采取了各種手段,想從她們口中獲得有關蘇區的秘密。但是,敵人一切的心機都是白費的。半個月后,敵人頭子為了獲得“額外收入”,把三位傷痕累累的企嶺頭女子賣給人販子。
一年后,肖菊和羅竹回家了,黃蘭再也沒有音訊。
她們雖然歷經磨難,但是,革命的意志依然堅強,當1940年3月,東移師海陸豐的曾生抗日游擊隊來到黃羌后,企嶺頭的黨組織首先承擔了保護抗日游擊隊領導人的任務,兩位巧取鹽巴的女子再次參加戰斗。
時至今日,企嶺頭的三位女子雖然不在人世了,但是,她們的故事依然在民間流傳著、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不畏困難,頑強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