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初,浴血奮戰(zhàn)在惠東寶抗日前線的曾生抗日游擊隊,被國民黨香翰屏頑軍攻擊,移師海陸豐,在高潭遇襲,于2月27日轉(zhuǎn)移到黃羌石山、虎噉一帶。
曾生抗日游擊隊出發(fā)時有500多人,在國民黨頑軍追擊下傷亡很大,退至黃羌石山、虎噉一帶時減少至100多人。4月上旬,這支隊伍在石山分水布整編為一個長槍隊,一個短槍隊和一個政工隊。長槍隊和短槍隊以石山、虎噉為基地延伸至公平、梅隴一帶活動。政工隊則在石山及其附近地區(qū)進(jìn)行民運(yùn)工作。
5月的一個晚上,月明星稀,曾生同志帶領(lǐng)著政工隊全體人員來到虎噉大湖洋村,開展宣傳抗日的游園文藝活動。白天的時候,大湖洋村的村民就聽村里的陳娘金說過今晚有活動,大家聽到今晚有戲看,傍晚時早早就吃了晚飯,在村頭大禾町點上燈,圍上從各戶搬過來的長條椅,就形成了一個簡單的“劇場”。忙完后,大家就靜靜地等待著政工隊員的到來。
晚上7點剛過,曾生同志跟政工隊員們來到了大湖洋村。他們一進(jìn)村,村民們就鼓起掌歡迎。陳娘金主動迎上隊伍,把曾生同志一行帶到村民準(zhǔn)備好的“劇場”。一到“劇場”,村民們捧出一碗碗熱氣騰騰的茶水,為政工隊隊員們接風(fēng)。
演出開始,女隊員清脆、甜美的歌聲深深地吸引著觀眾。一曲曲有著濃重地方特色的“白話”(指粵語)唱腔,讓村民感到好奇又新鮮。一曲接著一曲,聽得村民如醉如癡。歌聲穿越夜空,飛過山嶺,就連鄰村的陳利妹等也到大湖洋村來聽?wèi)颉?img data-src="http://www.ssgyh.cn/static/images/image_lost.jpg" style="width: 100%;" class="lazyload"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
夜已深,月已斜。大湖洋村的村民聽?wèi)虻呐d頭依然濃厚。陳娘金考慮到村民明天還要出工,便悄悄來到曾生同志身邊,挽留曾生同志一行在大湖洋村留宿,明晚再繼續(xù)演出,曾生同志愉快地接受了。當(dāng)晚,曾生同志及政工隊隊員們在大湖洋村留宿。
山村的夜晚很安靜,勞累了一天的曾生同志及政工隊隊員們在山風(fēng)的撫摸下沉沉地入睡了。
第二天晚上,節(jié)目更加精彩,一陣陣掌聲透過夜幕,傳得很遠(yuǎn)很遠(yuǎn)。為了安全起見,陳娘金依然挽留曾生同志留宿大湖洋村。
第二天凌晨3時許,國民黨高潭羅坤的部隊突然包圍了虎噉大湖洋村。頑軍進(jìn)村,門外的狗吠得很兇,吹事員戴雙榮(虎噉廖屋仔人)被驚醒。他打開小窗觀看,頑軍在離住地20米外掛著機(jī)關(guān)槍,人還在抽煙。戴雙榮隨即把曾生拉醒,由屋主陳娘金、陳碧帶著從破墻洞逃走。
曾生一行早上7時到達(dá)石山寨。曾元(地下黨干部)叫曾森帶曾生一行到黃塘徑麻竹坑觀音娘宮休息,但有兩位女同志因熟睡拉不醒被頑軍抓去。10時許,曾生同志命令陳石
甫帶短槍隊10多人在虎噉大湖洋屋后小山襲擊頑軍。頑軍人多,從四面八方包抄過來,短槍隊只好邊打邊退。駐在石山村細(xì)窩仔陳其祿武裝排(長槍隊)接到曾生同志的命令,迅速開到大輋山迎戰(zhàn)。由于石山村的地形易守難攻,敵人雖人多勢眾,但還是不敢強(qiáng)攻,只好灰溜溜地撤走。被抓的兩位女同志就這樣被頑敵要帶走了。在黨組織的安排下,陳娘金、陳碧冒死認(rèn)領(lǐng)她們?yōu)樽砸训南眿D,籌重金贖回,后由組織安排歸隊。
曾生同志在虎噉大湖洋村宣傳演出的消息敵人是怎么獲得的呢?
事后,經(jīng)過深入細(xì)致的調(diào)查,真相終于大白。
告密者是高潭的一位壞人,經(jīng)常越過石山嶂,來到虎噉新圩仔賭博。當(dāng)時的新圩仔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圩中有幾十間旅館,旅館中有賭場,虎噉的部分民眾及路人,經(jīng)常聚在一起賭博。
虎噉寨仔下村與大湖洋村相鄰,村中有一位青年叫陳利妹。曾生同志及政工隊在大湖洋村舉行文娛演出頭天晚上,他就在現(xiàn)場觀看。第二天,他來到新圩仔賭場賭博,賭友問他昨晚為何沒有來打牌時,他隨口就說出昨晚在大湖洋村看“白話戲”。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同在賭館的高潭壞人聽在耳里,記在心上。
剛好那天高潭壞人走背運(yùn),輸?shù)镁狻榱藫频觅€本,高潭壞人趁著黃昏來到新庵,把曾生在大湖洋村的消息報告給國民黨頑軍羅坤的部隊。
然而,真相當(dāng)時誰都不知道。
曾生同志脫險后,對走漏消息一事進(jìn)行調(diào)查。因為大湖洋村只有一座上五下五兩頭橫屋的客家傳統(tǒng)民居,一座屋中住著六戶人家共二十多口人。鄰村陳利妹那天晚上到過大湖洋村看戲,一查就知。再說,曾生跟他的戰(zhàn)友們幾天都住在大湖洋村,那天不出事,就是你陳利妹一來就出事,不是你是誰?
陳利妹無意走漏消息,曾生虎噉大湖洋遇險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間流傳。
作者:戴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