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鏡兵
1929年11月中旬,國民黨軍隊在黃羌敗北之后,海豐縣縣長陳祖貽驚惶萬分,主動放棄山區所有的圩集據點,集中頑守公平、梅隴兩個大圩集,到處修建炮樓工事。如此一來,海豐山區蘇維埃政權逐漸恢復,全縣形成蘇維埃政府在山區,國民黨政府統治平原和沿海地區的對峙局面。
紅軍旗開得勝,反動派惶惶不安,工農群眾革命情緒高漲,民心振奮。許多青年踴躍參軍,有的要求發槍參戰,紅軍四十九團由初成立時的一百多人發展到了300多人。
1929年11月,特委從報紙上獲悉了朱毛紅軍進入梅縣的消息。雖然上級并沒有指示紅軍四十九團給予配合的文件,然而,特委據此作了分析研究,認為當前海陸惠紫地區及惠州的國民黨駐軍都不是很多,其中惠州駐兵一營,平海駐海軍陸戰隊一連,海豐駐海軍陸戰隊一團300人。而紅軍四十九團的兵力也有300多人,再說,海豐、陸豐和紫金的部分山區都恢復了蘇維埃政權,無論蘇區還是國民黨統治區,群眾的革命熱情高漲。于是,特委決定配合朱毛紅軍進軍東江,成立攻城總指揮部,制定進攻海豐縣城的暴動計劃。
根據攻城總指揮部的計劃,暴動定在12月3日凌晨,各路攻城隊伍2日晚集中,各區的赤衛隊配合攻城隊伍夜襲當地警衛隊,當攻城戰斗打響后,城內的地下黨領導少年先鋒隊到處放火,擾亂警衛隊軍心。攻城的部署是:重點攻北路五坡嶺之敵,總指揮部直接指揮,主力是紅軍一、二、九連,消滅敵軍后直趨觀音堂,以二連攻水心圩敵軍,阻擊城內援軍。以四、五、六連攻西路蠶桑局、小岳樓之敵。以三、七連和赤石一部分赤衛隊為牽制部隊,打退虎頭山之敵后進城東,牽制百歲亭、林祖祠之敵。第八連占領將軍山,警戒臺沖的警衛隊和民團。一、二、三等區赤衛隊分別在東、西、北三面高地警戒,阻擊敵援。
攻城前,總指揮部指定每連組織15人為沖鋒隊,并宣布俘獲獎勵辦法和口令、旗號、標志等,規定進攻的戰士臂扎紅帶,策應的警衛隊扎白手巾。
由于保密工作疏忽,紅軍進攻海豐縣城的消息被陳祖貽獲悉。陳祖貽于12日晚急請曾任粵軍上校團長多年的馬鏡如指揮防守。馬鏡如接受陳祖貽聘請后,馬上進行調兵遣將,調警衛隊第一中隊守東路,第五中隊守西路,第四中隊加強五坡嶺營地,調兩個小隊加強觀音堂,以第二中隊駐劉家祠為總預備隊,并密令城東和城西民團分別集中臺沖和南泉嶺,準備策應,同時發電報向廣州告急。
3日拂曉,攻城之戰打響。紅軍北路軍在黃強的指揮下,向五坡嶺展開攻擊。敵第四中隊在紅軍凌厲的攻勢下,很快就頂不住了,紛紛向觀音堂撤退。北路軍一路逼攻,馬鏡如緊急調劉家祠一小隊敵軍繞道坣腳李從側面偷襲紅軍,另調一小隊敵軍從竹街突出,正面阻擊紅軍的前進。如此一來,北路軍受到了三面的圍攻,敵人馬上轉守為攻,我軍只能邊守邊退。
西路軍在黃悅成的指揮下,戰士們奮勇爭先,眼看西門就要得手時,馬鏡如從南泉嶺急調過來的敵人襲擊紅軍之背,西路軍腹背受敵,一時之間戰況逆轉,變攻為守,頑強抗擊。
雙方激戰至上午8時,計劃中的突襲戰打成了攻堅戰,紅軍彈藥不繼,內應又因臨時調動發揮不了作用,眼看敵人的援軍也將趕到,紅軍只好主動撤離戰場。
紅軍四十九團本次進攻海豐縣城,雖然沒有達到戰爭的預期目的,但是政治影響很大。同時攻城中打死敵軍24人,傷敵軍80多人。而紅軍和赤衛隊各犧牲1人,傷數人,掉隊被抓1人,失槍1支。縣城和各地反動頭子驚恐萬分,東南沿海的反動派紛紛逃往汕尾,準備隨時乘船往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