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鏡兵
1930年11月,東江紅軍改編以后,紅軍第6軍獨立第2師第1團(原紅軍49團)以其英勇善戰,威懾敵膽,特別是地方的敵警衛隊和反動民團,再也沒有膽量找紅軍過招。11月23日晚,國民黨駐流沙警衛大隊的中隊長龐柱,殺死大隊長李紹金,率部起義,到大南山向紅1團投誠。彭桂師長派員與其接洽后,把這支起義部隊改編為紅1團第5連,龐柱為連長,然后隨紅1團開回海陸紫縣。
49團重上大南山改編后,國民黨補充團乘虛向蘇區進攻,每天都到鄉村燒山搶掠,至1930年12月上旬,海陸紫縣犧牲100多人,其中黨團干事、交通員31人。
1931年元旦,中共東江軍委在工作計劃中要求紅1團消滅海陸紫、陸惠沿途敵人的據點,打通兩大蘇區,同時鞏固龍窩、炮仔的革命根據地。因為彭桂師長去了香港,紅1團由林軍杰團長率領。林團長在率隊返回海陸紫縣的路上,一直都跟沿途的敵人作戰。2月初,當紅1團進至北溪時,林團長在戰斗中不幸中彈犧牲。紅1團在陸豐激石溪(現屬陸河縣)安葬林軍杰團長,然后,全團返回黃羌羅輋屯休整。不久,彭桂師長從香港回來,在高潭中洞召開了成立紅軍第6軍獨立師的大會,會后,派出一個連常駐陸惠縣,大部分兵力駐扎在海陸紫。
1931年4、5月間,獨立師第2團(原46團、47團、48團組建的)在西北遭到敵人的強大進攻而失利,東江軍委指示紅2團經海陸紫撤往大南山,同時指派獨立師政委黃強前往大南山,對紅2團一邊進行整頓,一邊參加大南山的土地革命。后來,東江軍委委派陳伯虎去紅2團擔任團長。
1930年6月,李立三的“左”傾路線形成,對原本有“左”傾的廣東各級黨政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9月,六屆三中全會結束了李立三的“左”傾錯誤路線,但是,地方的盲動還未徹底扭轉過來,不料,1931年1月,王明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比李立三更“左”的錯誤觀點,在干部上搞宗派主義,在軍事上推行“左”傾路線。
王明路線在東江地區受到抵制,5月中旬,省委派徐德來東江地區強制執行。18日在大南山召開會議,重新成立了東江特委,直屬省委領導,同時省派出干部,向各縣和紅軍做工作,極力推行王明路線。6月,黃強和謝武被派回海陸紫。黃強、謝武到了海陸紫后,以海陸紫縣委的名義,向東江特委和省委、中央報告,陳述海陸紫縣沒有發現AB團的組織,社會上則有類似AB團的反動組織。
所謂“AB團”,是1926年冬北伐軍攻克南昌后,蔣介石指使陳果夫授意段錫朋、程天放等人在南昌成立的反革命組織?!癆B”是英文Anti一Bolshevik(反布爾什維克)的縮寫。其目的是為了反對共產黨,奪取江西省領導權。1927年4月2日共產黨領導南昌的群眾給予嚴重打擊,該反革命組織即行解體。
但是,就在黃強、謝武向上級報告的當月,農村中開始抓殺“AB團”,隨后,紅軍中的江金英、陳華歆、鐘石寶(鐘超武)、宋龍等人,相繼帶槍逃跑,并在蘇區內騷亂。
1931年6月,由于江金英、鐘石寶等人攜槍逃跑后,又返回蘇區內活動,見有關押的“AB團”即去搶出來。彭桂認為黃伯梅是江金英的領導、同謀,把黃伯梅處決。由于黃伯梅長期擔任領導職務,他被處決引起了局勢混亂。黃強和彭桂意見有了出入,于是黃強向特委和軍委建議,把彭桂調往軍委工作,自己兼任紅1團(原49團)團長。如此一來,下邊更難于安定。1931年7月,除江金英搔擾外,激石溪赤衛隊也上山以示反對,縣委各機關只好遷到黃羌的苦竹園(富足園)。
8月初,東江特委派巡視員來海陸紫調查,風傳發現紅軍中有“AB團”八月半暴動的計劃,于是,一些被認為與江金英有聯系的紅軍戰士和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干部先后被抓起來。
10月,黃超如和陳開芹被東江特委派到海陸紫縣后,黃抓地方,陳抓紅軍。陳開芹故意讓紅1團的一位士兵抓一個“社會民主黨”交黃強審訊,暗中派人觀察,被抓的人對黃強說:“我是‘社會民主黨’,那么,政委你是什么人?”黃強又急又怒,將那人拖出營地槍殺。黃超如和陳開芹認定黃強是殺人滅口,以此為依據要抓黃強。但是,黃強在獨立第2師中威望高,黃、陳兩人不敢貿然下手,于是,寫信給東江特委,派彭桂回獨立第2師,并命令紅1團開拔至大安峒,設計把黃強、吳祖榮和敖瓊(吳祖榮的妻子,農運時期的婦女六顆明星之一,曾任陸豐縣婦女解放協會主任),還有另一位紅軍干部,于11月30日在北坑肚被處決。黃強被殺后,海陸紫開始大抓“AB團”和“社會民主黨”,縣委常委劉東、縣委秘書顏嚴、縣蘇維埃政府秘書陳蔭南、縣蘇財政部黃依濃都被殺害,謝武和紅1團經理處負責人陳云山等被拘押。
捕殺“社會民主黨”和“AB團”事件,使紅1團遭受了嚴重的損失。黃強、吳祖榮、黃伯梅、彭元岳這些經過長期斗爭考驗的優秀軍事骨干都不幸被害,特別是師政委黃強,他派任紅2團和其他武裝隊伍的指揮員,如紅2團團長陳伯虎,東江軍委駐陸惠常備赤衛隊第2大隊政治指導員范容,也都被作為“社會民主黨”殺害,使東江紅軍受到了極大的損失。
中央對東江地區是相當關注的,了解到情況后,于1932年1月27日來信嚴厲批評,指出東江的肅反“存在嚴重的錯誤”,是用“恐怖政策,來代替正確肅反工作的執行”,“使人人自危”,“捕殺了成百成千的所謂反革命分子,但反革命活動仍成為蘇區內部的嚴重問題?!?/p>
東江特委接到中央的信后,于3月5日開會討論,作了《關于接受中央對肅反工作指示的決議》,并派人來海陸豐、陸惠傳達指導轉變以前的做法,釋放在押人員。
這場反“AB團”、“社會民主黨”的斗爭,干部被殺100多人,紅軍49團初期的8位團營領導被殺了一半,即黃強、黃伯梅、陳伯虎、彭元岳,全團戰士由斗爭前的500人,被殺和逃跑后僅存100多人。
紅1團從此走進了更加艱難的斗爭之路。
1932年3月,蔣介石對中央蘇區進行第4次圍剿,廣東國民黨政府為了配合蔣介石的“剿共”大計,派張瑞貴師進攻大南山蘇區,派張達師和黃任寰師各一個團分別進攻海陸紫和陸惠蘇區。
敵人此次除軍事進攻外,還采取焦土政策,把蘇區的房屋燒光,把群眾驅趕到平原,強迫各地成立聯團,修筑炮樓;實行保甲制度;登記戶口;封鎖蘇區;斷絕物資供應等等措施。
在敵人瘋狂的進攻下,蘇區遭到了嚴重的摧殘,區域日益縮小,軍隊供給日益困難。面對困難,彭桂師長沒有退卻,他充分發動全體官兵的智慧,研究出各種對付強大敵人的作戰方法,首先,他把隊伍化小,以連甚至以排、班為作戰單位,當發現戰機,部隊馬上集合,這樣分分合合,不但部隊籌餉容易,而且掩蔽也靈活、機動。其次,大力發動群眾,讓群眾配合部隊放哨,及時了解敵人的動向,當發現戰機,及時抓住,給敵人狠狠一擊。
6、7月間,敵人進攻蓮花埔仔洞,彭桂師長得到情報后,對敵人進犯路線做了實地察看,最終決定用地雷戰對付敵人。蓮花銀瓶山腰,戰士們屏住呼吸,靜靜地伏在戰壕上,等待著敵人進入地雷陣。上午10點左右,100多敵人大搖大擺,撞到了紅軍為他們設下的地雷陣。隨著彭桂師長的一聲令下,銀屏山下爆炸聲震天動地,許多敵人瞬間魂歸黃泉,被炸傷的哭爹喊娘,幸運的撤腳往回跑。彭師長早就為他們作好了準備,一塊塊巨大的石塊從山腰下滾落,又是一批敵人見了閻王。剩下的敵人魂飛魄散,被從山上沖下來的紅軍追著打,最終能逃過一劫的僅有10多人。接著,彭師長一鼓作氣,集中兵力,揮師新田,直擊敵人,把毫無準備的敵人打得狼狽逃跑。兩場戰斗,共消滅了一百多敵人,讓敵人坐臥不安。
8、9月間,敵人繼續從惠州增兵,海豐駐兩個團,陸豐駐一個團。紅軍面臨更加殘酷的斗爭,從大安峒、埔仔峒至朝面山、高潭中洞、陸豐激石溪(現屬陸河縣)以及陂溝等蘇區都駐敵重兵,建炮樓,禁止群眾上山割草。
此時的紅1團(原紅軍49團)團部駐在吊貢,另外二個連在黃羌、大安的蘇區活動。紅軍彈藥越來越缺乏,生活更加困難。彭桂師長和警衛排20多人,曾兩天斷糧。在這種惡劣形勢下,彭師長依然以革命的樂觀精神面對,不斷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教育鼓舞戰士們。
在此困難時期,兩廣省委和東江特委先后要求紅1團“決不應因為經濟困難對發展(紅軍)罷工。”批評紅1團長期駐扎在蘇區,只起到赤衛隊的作用,應集中從河口、河田向陸惠發展把海陸紫和陸惠打成一片才算擔負起“急取數省革命勝利的總任務中的你們的責任,蘇區由赤衛隊負責保衛?!?/p>
12月底,紅1團開拔至陸惠,一舉攻克了大坪圩,敵人馬上派出一個團向紅一團發起進攻。紅一團考慮到敵強我弱,無法與敵打拼消耗,便與紅2團一個連和新改組成立的東江軍委退回海陸紫。
此時,海陸紫蘇區大部分被敵軍占領,蘇區腹地的布格、吊貢、石山也都建起了炮樓。軍委和紅1團派員向特委請示,特委指示,短期內在海陸豐、紫金、五華一帶打游擊。然后經河口、河田回陸惠,或由龍村取道河婆再回陸惠,如果環境不許可,可到豐順、梅縣打游擊,再相機回潮普揭或陸惠。
紅1團和軍委奉命進軍紫金,在三江口、洋頭和炮子圩等地打了幾次勝仗,隨后,紅1團轉戰烏禽嶂,殲滅了紫金來犯的敵警衛隊100多人。不久,駐海陸紫敵軍分路合圍烏禽嶂,雙方激戰,損失都非常嚴重,紅1團僅剩200多人。紅1團向紫金、河源邊界轉移,再次被敵軍攻擊,許多負責人和戰士犧牲,其中古大存同志受傷后及時掩蔽,傷愈后潛回西北。
彭桂和朱炎、開芹等人研究后,將剩余戰士60多人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朱炎率領轉入紫金山區掩蔽;彭桂率一部分返回巖山,同東特委委員,海陸紫蘇維埃主席林覃吉研究后,決定把隊伍再分為小隊伍,分別在山區活動。1933年4、5月間,陳開芹、朱炎先后犧牲,5月12日晚,彭桂帶10多人在大安峒掩蔽活動,被叛徒馬克訓行刺犧牲,時年僅30歲。差不多同時,林覃吉也在苦竹園(富足園)南塘肚曾氏屋內被其衛兵黃玉華殺害。從此以后,各地紅軍小分隊失去聯系。
為恢復海陸豐蘇區,創建海陸惠紫蘇區,保衛東江蘇區立下豐功偉績的紅軍49團,至此結束。
?
作者簡介
戴鏡兵,男,漢族,大學學歷,1967年8月出生于黃羌鎮雙圳村,中共黨員,海豐縣黃羌鎮雙圳“八一”學校校長,廣東南方紅色文化研究院研究員,汕尾市作家協會成員,海豐縣作家協會成員,汕尾市紅色文化協會研究員,汕尾市口才與演講學會高級顧問,海豐縣文娛志愿者協會顧問。
自2008年以來,一直利用業余時間刻苦鉆研海陸豐歷史。10多年來,收集整理了100多篇紅色故事,其中有20多篇紅色故事在市、縣宣傳部的征文中獲獎,榮獲全縣思政課比賽一等獎、全市思政課比賽三等獎。在市、縣多種報刊、雜志發表過幾十篇紅色文章,長期在“汕尾市民網”、“汕尾傳媒網”等媒體發表宣傳海陸豐紅色文化的文章。除收集整理紅色故事外,還撰寫了海陸豐20多處革命遺址的解說詞,發表過20多篇《紅色日記》,出版過《山魂》、《熱土地上的紅飄帶》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