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萬人已出艙!廣州方艙:不斷優化程序,推動實現“快進快出”
目前廣州方艙建設正緊鑼密鼓地進行中,不少建成的方艙優化出入院流程,運轉加速,以保障患者快速出艙。
11月27日,記者從廣州市衛健委獲悉,截至26日16時,廣州本輪疫情已啟用23個方艙醫院、共計床位84817張,用于收治無癥狀感染者和輕型患者,累計出艙21410人,其中近4天已有1萬多人順利出艙。
為加快床位流轉速度,讓更多符合出院標準的感染者盡快康復出院,最大程度實現方艙醫院高速運轉,各大醫院在艙內不斷優化出艙程序,推動實現“快進快出”,盡早實現“床等人”。
11月23日,據廣州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張屹介紹,廣州指定28家三級綜合醫院以“院包館”形式接管方艙醫院,實施分類救治,選派廣州地區重癥、感染、呼吸、中醫等學科專家組成醫療救治團隊,開展巡診和技術指導。
在加快方艙醫院投入使用的同時,廣州也加快床位流轉速度,讓更多符合出院標準的感染者盡快康復出院,最大程度實現方艙醫院高速運轉。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醫務科科長余濤向記者介紹,方艙醫院注重流動性,即患者批量入院、批量出院,為此醫療隊盡量優化工作流程,簡化出入院手續,推動實現“快進快出”,最大程度提升醫療資源使用效率,盡早實現“床等人”。
據記者了解,在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從接管琶洲D17方艙以來,不斷優化方艙醫院出入院流程,只為了讓患者歸家的腳步能更快些。其中,僅11月23日一天就出艙522人。在11月26日的方艙指揮部工作會議上,該院作為方艙出入院管理優秀典型做了大會發言。
據了解,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方艙醫院成立了出入院協調組。該出入院協調組成員每天進艙現場指導辦理出入院,梳理過程中不流暢的環節。
1、進艙。每天患者分批次抵達,醫護引導分流,先登記患者基本信息,直接安排患者到床位安頓休息。醫護來到床邊指導患者,通過掃描二維碼填寫進艙信息和采集病史,佩戴身份標識,保證患者在最短時間內辦理進艙手續。
2、出艙。每天,指揮部和數據組篩選核酸結果雙陰名單,在規定時間內將名單上報至琶洲總指揮處,同時將名單制作成調查表發送到艙內電腦共享文件夾,護士在最短時間內核實調查表名單患者有無發熱,是否同意出院,是否紅碼/黃碼,是否同意解碼,核實完畢返回給數據組。
數據組再篩查有無復陽和已出院名單,分病區和來源地整合為病人交接單。醫生根據病人交接單出具出院醫囑、出院小結和解除隔離證明書,護士組織患者辦理出院和將最終出院名單向數據組反饋。
目前,該出入院流程大大節省了時間,方艙內出入院工作有序開展。
11月27日上午,約有270人準備出艙,其中很多人都準備返鄉。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支援方艙醫院醫療隊臨時第一黨支部書記林道煒教授告訴記者,“艙內99%為無癥狀和輕癥病人,他們一般隔離一周左右核酸轉陰。目前出艙患者每天都在增加。”
據統計,截至11月26日,該方艙醫院累計收治2931人,累計出艙669人,累計23%出艙。出艙人員中最小8歲,最大78歲。
“進艙的患者99%以上是無癥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林道煒告訴記者,“來到方艙后,我們了解患者病情發現,他們最開始出現低熱,38℃左右,少部分人會輕微咳嗽、喉嚨痛,到第三、四天就緩解了。”
很少一部分病人需要格外關注,他們主要是基礎疾病病人,包括高血壓、老年癡呆等,此外就是孕婦。方艙醫護人員都會寫好詳細情況,上報指揮部,由指揮部安排轉入定點醫院隔離或治療。“其實他們有的甚至連呼吸道癥狀都沒有,就是基礎疾病加上核酸陽性,所以也不會視為重癥,送醫院是以防萬一。”
在方艙里,給患者實施怎樣的治療?林道煒說,“在方艙里,我們醫生基本不開藥,患者多喝水多休息,環境上多通風就行了,七天后他們核酸基本都轉陰,屬于自限性疾病。醫務人員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判定核酸結果、辦理出入院、照顧患者的吃喝拉撒睡,以及鑒別、治療和轉院有基礎疾病的患者。”
在接管方艙患者滿員后,艙內醫療、保潔等任務量也與日俱增。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醫護人員想出了解決辦法——招募志愿者。這一倡議一經提出,便得到身體狀況較好的病友們的積極響應,廣州“方艙志愿者”隊伍應運而生。在身體狀況允許前提下,病友主動報名成為志愿者,擔當“大白”的得力助手。
11月5日,當33歲徐先生到達琶洲A5方艙時,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首批入艙的217名醫護人員已經忙得“腳不沾地”。“看到‘大白’們既要忙著與患者溝通,核對患者的癥狀和開藥等,還要搬運物資、后勤保障、心理安撫等等,就覺得他們真的挺辛苦的,很不容易。所以就報名成為志愿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徐先生說。
方艙里每天進進出出人員很多,徐先生每天忙著分發物資,有時候還協助醫護人員分發餐食、組織排隊、維持秩序、打掃衛生、協助其他患者掃碼、填寫信息等。
市一醫院護士梁薇介紹,徐先生負責方艙內物資的管理、派發,什么物資放在哪里,哪些患者可能需要哪些物資,他都了如指掌,分發的秩序也維持得很好,每次干活都第一個沖在前頭。“他特別有責任心,物資管理、派發的工作交給他,我們都很放心。”
據悉,這群特殊的志愿者協助醫護分發食品與物資,關懷病友,猶如“醫護銀河”中別樣璀璨的星星,錯落分布、交融互助,創造了醫患共建方艙的新模式。
“我準備回湖北老家,在這段時間里感謝醫護人員的照顧。”27日,一位在琶洲保利二館方艙里的患者說,他打算從廣州南站直接買票回家。
“每天早上都很熱鬧,看著他們排隊上車,送他們離開方艙,我自己的心情也很愉悅。”林道煒表示,出艙的病人總體非常配合醫護的工作。“我們前一天晚上打印《出院小結》《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證明》《居家健康檢測告知書》。第二天上午根據最終名單簽名,給病人貼標簽、按車次排隊。做到有序出艙、有序上車。”
據悉,這27日琶洲保利二館出艙的患者主要來自海珠區,轉運大巴將開往廣州南站,患者在那二次分流,其中不少人直接返鄉回湖北。
在出艙前,林道煒還不忘提醒這些患者,注意休息、營養和日常防護,特別要注意提醒家人接種疫苗。
據統計,目前,在琶洲保利二館方艙內,2262名在艙患者中有2120名接種過疫苗,接種率高達93.72%。隨著病毒不斷變異,目前的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力強,致病力弱,患者的癥狀很輕甚至無癥狀。林道煒說:“疫苗起的作用非常大。”
“現在方艙的病人,我們測血氧都在95%以上,與正常人基本無異,基本不影響肺部,癥狀都在上呼吸道。”林道煒指出,“這就說明病情很輕”。
因此,他表示,首先疫苗很重要,對抗病毒發揮了很大作用。其次,新冠病毒變異了,致病力弱很多。“我全家都打了疫苗,連80歲的岳父也打了疫苗。而國際上報道的新冠死亡病例,多數是源于基礎病加上沒有接種疫苗。”林道煒建議,60歲以上的老年人接種疫苗,“可以起到保護自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