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點點防備
端午小長假已經結束了
恢復節后返工搬磚模式的你
早已屈服于酷暑,收心于工作
然而,就這幾天
廣東的珠三角地區
密布的河涌之上
仍是鞭炮鑼鼓,人聲鼎沸
各種“扒龍船(劃龍舟)”活動
依舊如火如荼
網友:我都上班了
廣東人怎么還在劃龍舟?
在憋了整整三年以后
今年的龍舟賽事
其場面之壯觀
讓無數北方人徹底開了眼界
“龍舟漂移”“龍舟急剎車”
整齊劃一、劈波斬浪
沖擊力撲面而來
▲佛山疊滘,萬眾矚目的龍舟漂移。來源:圖1 前方高能?攝?;?圖2 一只肉魚?攝
其實從“起龍”“采青”
“招景”“趁景”
到吃龍船飯……
這些與廣東龍舟有關的事
都蘊藏著相應的習俗文化

在廣東
龍船竟然是“活”的
對廣東人來說,他們鐘意的不是龍舟比賽,而是家族團結、共同拼搏的信念,是對傳承千年的宗族文化的認同。
▲來源:盧文????????????????攝
早在一個月以前,在社交平臺上,珠三角各地龍舟訓練的視頻就已陸續流出。
他們或是在健身房里制作秘訓設備,或是在祠堂中在列祖列宗的監看下連夜訓練,或是斥巨資購買碳纖維船槳,或是在一艘龍船上頭尾對“扒”鍛煉操控……總之,就是為了在比賽中,達到無比狂野的速度,以及對龍舟極其精微的控制。
所謂“彎道看佛山,直線看東莞”。在佛山南海的疊滘,一艘數十米的龍船上,扒手們本著“寧可煲(撞)爛,不可扒慢”的原則,無限漂移狂暴過彎,急剎橫移,其配合之微妙,場面之奇幻,觀感之酣暢。
▲在狹窄的河道中扒龍船。來源:盧文??????攝
而這種競賽,在傳統上被稱為“斗龍”“斗標”。大家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比較多的“斗標”,不過是廣府扒龍船繁復習俗中的一個環節。相比“斗標”,“趁景”其實才能真正體現出廣府龍船文化之精髓。
?
▲華麗的“趁景”活動。來源:Jeff?攝
而要講“趁景”,我們還要先從“龍舟”本身講起。
要知道,龍舟不僅是裝飾著龍頭龍尾的窄體賽艇,更是具備某種神秘色彩的民俗道具。事實上,廣東人會在某種程度上視龍舟為“真龍”,對其極為尊重,但凡啟用,都要經過繁瑣而嚴謹的祭祀儀式。不少地方至今仍不允許穿鞋扒龍船,乃至龍船過橋過洞都要提前放鞭炮。
?
▲在龍船上燃放鞭炮。來源:范號?攝
對于一座珠三角的水濱村莊而言,一艘龍船在很多方面代表了一村之臉面。如今競速所用的龍船,多是近年來用杉木制作的,快固然快,但江湖地位卻低。
而各個傳統的龍舟村,都有其所謂的傳統“老龍”,這種龍船一般由坤甸木制造,因其質地沉重堅硬、耐蝕耐蛀,更易保存。如今最老的佛山鹽步的老龍,竟有近六百歲之年齡,老龍頭上還長有白須,代表其年歲之悠久。
▲“雞頭公”龍船的龍頭。來源:自然造物?攝
從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開始,村中就組織村民,把龍船從淤泥里抬出來,經過清理和維護,裝上龍頭龍尾,再采集新鮮的禾苗插入其中,寓意新的一年風調雨順,這就是賽龍舟的“采青”。
這條龍舟,也即將代表一村之老少,肩負起為期近一個月的繁忙社交與競技任務。
當地人會向兄弟村、老表村派發龍舟柬,邀請對方前來做客,這叫“招景”;受邀之村落欣然答應,并扒船前往,是為“應景”。而在“應景”的行動中,龍舟不只是競技和表演的道具,更是實實在在跨江過海、穿越水道的交通工具。
▲“起龍”。來源:二中兄?????????????攝
而龍船的友誼,除了這種最基本的聯絡,也可能源自于歷史上的某種際遇。
廣州石門街鴉崗村與人和鎮蚌湖片區,在300多年前端午節的一次龍船大會景中,蚌湖的龍船恰好在鴉崗附近遇險,而鴉崗的龍船剛好也在旁邊,鴉崗村民便用龍船緊挨蚌湖龍船,并肩涉水前進,護著兩條蚌湖龍船返回鴉崗避險,是為“雙龍出海四龍歸”,從此兩村一直互稱鄉親,不僅每年端午要互相探訪,更是在幾百年間一向彼此互助。
▲四方賓客“應景”赴會。來源:二中兄?攝

一村一景
盡展嶺南鄉情
“招景”之村落,各地歷史上自有其俗成之約定,規模較大的“景”大部分集中在五月初一到初五。各村也會提前在本村的社交平臺上提前公示招景“招景”之時間,以及本村龍船探親巡游的路線規劃。
眼下這個時節,“趁景”的水域之上,龍船你來我往,鞭炮聲聲不絕,岸旁人聲鼎沸,放眼望去,是無盡的熱鬧與繁華。
▲繁華城市狹窄涌道中的龍舟。來源:盧文?攝
作為“應景”的龍船,會裝飾一番龍船,帶上禮品,扒到要探訪的親友村落的水域后,一般要三進三出以表敬意,主人家會派出德高望重的長老游泳登上你的龍船,讓大家上岸休息接受款待,回贈當地之特產。
彼此之間親切地稱一聲老表,嶺南宗族的鄉情,也在這獨特的習俗中,因水網與龍舟聯絡起一張溫情的大網。
▲表演性質的“扒龍船”。來源:范號??? 攝
在“趁景”的友好表演結束后,有些村落才會舉辦“斗標”比賽。“斗標”有順水斗、逆水斗;直線斗、轉圈斗;定距斗,不定距斗;坐著斗,站著斗。總之,如何“斗標”,戰況是否激烈,也要看村子的氣質與地理環境。
近獅子洋畔的村落,河涌廣闊,亂流橫沖,此地各村龍船,斗快斗力,好爭強斗勝,多屬“斗龍”,這就是為什么“直線看東莞”;而西江水系之內河涌密布之地,往往水流緩慢,其扒龍舟風格便更偏重追求表演技巧。
?
如今,城市乃至更大規模的公共組織也會組織龍船比賽。它們與村莊、鄉土組織的龍舟活動在珠三角的端午節中交相輝映,更讓觀者眼花繚亂。
▲獵德村端午期間的水上民俗活動。來源:盧文?攝
一般而言,等到龍船的表演、競賽全部結束后,村民便跳下河去洗“龍船水”,因龍船有著神圣之意味,所以被“龍”游過的水也是吉祥的。而后,大家簡單休整,相聚于祠堂,這一切活動之收尾,自然是吃一餐隆重熱鬧的龍船飯。
▲為龍船景準備的大燒豬。來源:盧文?攝
龍船飯是大桶的、混合好的海鮮、肉、菜與米飯,無論是船上辛苦的扒仔,還是執事人員、村中百姓、來“應景”的客人都能吃得上,吃得飽。
做龍船飯的食材也有講究,一些地方會用辣椒與頭菜丁混合肉類炒成“龍船菜”,辣椒可為下水的扒仔祛濕,頭菜即是“頭彩”之意,當然,用來祭祀、送禮的大燒豬等食物,也會在扒龍船結束后被大家分而食之。

隨著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龍船飯漸漸成了盛大的鄉村宴席。道道菜都取和龍船有關的好意頭,其流程與菜色,就完全是一席豐盛的廣府酒宴。
但菜色本身其實不重要,因為在廣府人的心中,這頓龍船飯,幾乎是比肩、甚至超越年飯的存在。一年一度,全村老少乃至友村兄弟歡聚一堂,借意頭之光彩吉祥把酒言歡。
?
▲祠堂里的龍船宴。來源:二中兄?攝
酒足飯飽,夜幕漸沉。龍頭要重新供奉回龍王廟,老龍的船身則將被再一次埋入河床沙泥中,是為“藏龍”。至此,廣府人的端午節才算正式結束,經此一個龍舟月,宗族之團結,鄉親之情誼,無疑又進了一步。
務實、拼搏,既敢為人先,又不忘家族宗親,這是廣東人一以貫之的精神傳承。
▲村中兒童與即將被“藏”的船身。來源:盧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