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按下20萬的“止付健”,汕尾城區公安成功勸阻一起冒充“公檢法”詐騙
為全力防范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的發生,及時捂住群眾的“錢袋子”,全區公安機關主動作為,守護人民群眾財產安全。近日,汕尾城區公安通過線上及時預警、線下高效處置,成功勸阻一起冒充“公檢法”詐騙,及時為市民成功止損20余萬元。
2023年6月25日,城區反詐中心收到市民馮女士正遭遇“冒充公檢法”的詐騙預警。獲悉情況后,民警第一時間聯系馮女士,但馮女士電話被詐騙分子占線,無法與其取得聯系。情況緊急,反詐中心不間斷地撥打馮女士電話,同時啟動應急研判機制找到其住址信息,民警立即前往馮女士住處,到達后卻發現馮女士已搬離。經過民警對周邊鄰居的走訪調查,終于得知馮女士在城區從事家政服務行業,并取得了馮女士雇主地址。

民警立即前往該地址找到馮女士時,發現此時馮女士正在與詐騙分子進行通話,且對詐騙分子深信不疑,準備轉賬20萬至詐騙分子提供的賬戶,在民警亮明身份后依然相信對方才是“真警察”。在民警的耐心勸說下,馮女士才逐漸放下“戒備心”,直至民警將其帶到轄區派出所,馮女士才相信勸阻民警的身份。

經了解,2023年6月25日8時,馮女士接到一通自稱是“四川省瀘州市公安局”的電話,并稱馮女士有涉嫌洗錢的嫌疑,要求馮女士添加微信,再把事先制作好的假警官證、其他相關“證據”發給馮女士。在制造恐慌的同時,以被判刑、拉入失信人員名單等言語威脅恐嚇,使得馮女士對這位自稱是“公安民警”的人深信不疑。


反詐中心民警的及時上門勸阻成功守護住馮女士“錢袋子”內20余萬元,并現場為其講解反詐知識。馮女士對民警的及時勸阻表示十分感謝。


冒充公檢法詐騙類型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騙取受害者信任
詐騙分子通過網絡購買、騙取的受害人個人信息,例如身份證號、住址等信息來取得受害者初步信任。
第二步:通過震懾、恐嚇等手段
詐騙分子會通過嚴肅謹慎的語氣,強勢震懾并控制受害人,讓受害人徹底相信自己卷入了一個重大案件,隨時可能被逮捕。為了增強恐嚇,讓騙局更加逼真,騙子會通過虛假政法機關官網或網絡發送信息,讓受害人收到一份虛假通緝令。
第三步:遙控轉賬
詐騙分子聲稱資金調查,利用受害人的恐慌心理,緩和語氣,誘騙受害人把卡內的資金轉到指定的賬戶,或者要求受害人將所有資金匯集到一張銀行卡,然后騙子通過騙取受害人該張銀行卡的密碼、驗證碼、網銀等信息將該張銀行卡的資金轉走。
警方提醒:
針對此類詐騙,一定要提高警惕,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識和公檢法機關執法辦案程序。在接到此類電話時保持冷靜,一定要多方核實,對于需要提供個人信息、涉及資金操作的電話要謹慎對待,對確屬電信網絡詐騙的及時向公安機關報警。公檢法機關作為執法部門,不會使用電話方式對所謂的涉嫌犯罪、銀行卡透資等問題進行調查處理,公檢法機關及其他部門之間也不會相互轉接電話。公檢法等部門不存在所謂的“安全賬戶”,凡通過電話、短信要求對自己的存款進行銀行轉賬匯款的,或者聲稱對資金進行審查的請一概不要相信,以防上當受騙。
▍圖文來源:平安汕尾城區(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