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值“三伏”里的“中伏”
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
圖片來源:覓元素
入伏后
不少人開始貼敷“三伏貼”
然而
“三伏貼”可不是人人都能貼
“三伏貼”有特定的適用人群
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適合
“三伏貼”是一種傳統的中醫外治方法,源于其獨特的冬病夏治理念。
傳統中醫認為,每年農歷“三伏”季節通常為陽氣最為旺盛之時,對一些與寒邪相關疾病的患者進行治療或預防。
比如,冬天易發作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過敏性鼻炎。小兒、老人(60歲以上)體虛易感冒、反復咳喘(呼吸道感染)者。
同時,需符合中醫辨證屬陽虛為主,或寒熱錯雜以寒為主者,在秋、冬季節容易反復發作或加重的慢性、頑固性肺系(呼吸系統)疾病。
“三伏貼”有特定的適用人群,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適合,應根據不同的體質、疾病,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
圖片來源:覓元素

以下幾類人群
不建議進行“三伏貼”貼敷治療
或在醫生指導下應用
1.對于各種發熱性疾病,多種感染性疾病的發熱期及活動性肺結核者;
2.咳吐黃色濃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現口腔潰瘍等內火較重者;
3.貼敷部位的皮膚有創傷、潰瘍、感染者,對敷貼藥物或敷料成分過敏者;
4.皮膚過敏、瘢痕體質者。
在治療過程中
這些要注意
1.貼敷后應避免劇烈運動及大量出汗,以防藥物脫落;
2.盡量減少電扇、空調直吹,以免影響藥物的吸收;
3.在貼敷期間的飲食宜清淡,盡量避免食用寒涼、過咸等食物;應慎食海鮮、牛羊肉等;
4.取下貼敷藥物后,可用清水沖洗局部;
5.不要搓、抓、撓局部皮膚,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或涂抹其他藥品,防止對局部皮膚的進一步刺激;
6.小兒、久病、體弱、消瘦者,貼敷時間宜短,并應在貼敷期間密切注意有無不良反應。
“三伏貼”不是“萬能貼”
更不能亂貼!
理性看待“三伏貼”
認清誤區
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正解:網上購買,自己貼敷不可取,精準取穴和辨證用藥是關鍵。
“三伏貼”的藥物是根據患者身體體質狀況調配的,且不同疾病貼敷的穴位也不同,僅憑生活常識和網上查詢的“理論知識”不夠嚴謹,治療效果難免不理想,甚至會出現不良反應。
小編建議大家,選擇和貼敷“三伏貼”要到正規醫療機構,萬不能依據自己的判斷,去網絡上任意購買、隨意敷貼。
圖片來源:覓元素
平時可不治
正解:“冬病夏治”不能代替日常治療保健。
很多人認為,冬天易發作或加重的疾病,只有在夏天治療才能“除根”,其他時間治療都無濟于事。
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區。有病不及時治,非要忍到三伏天治,只會延誤病情,適得其反。“冬病夏治”確實有效,但不少“冬病”如果病情嚴重,還需及時治療,盲目認為冬病非要夏治,只會得不償失。
另外,“冬病夏治”并不能代替日常治療,尤其是慢性病的預防比治療更重要,要治養結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比如少吃寒涼飲食,生活規律,睡眠充足,情緒樂觀,適度鍛煉等。
圖片來源:覓元素
正解:中醫講究治病求本,針對病因貼敷才是根本。
貼“三伏貼”的人群不乏多種疾病的患者,如同時有氣管炎、鼻炎、關節炎等多種疾病,這類患者往往希望在各疾病治療部位上都貼上藥貼,有的患者甚至認為,貼的穴位越多越好。
很多“冬病”的問題歸根結底是陽虛,所以補益陽氣是根本,只要能把握住補益陽氣的主要穴位,就是抓到了病根。
正解:貼敷時間太久皮膚容易起泡、潰爛。
不少人認為“三伏貼”貼敷時間越長,藥物吸收越充分,效果越好,其實這是不對的,“三伏貼”并非貼的時間越長越好,貼得太久皮膚容易起泡、潰爛。
具體的貼敷時間應該根據醫囑來進行,一般成人每次貼敷時間為4~6小時,小兒貼敷時間為2~4小時,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如自覺貼藥處有瘙癢、灼熱等明顯不適感,即可自行取下。
正解:注意事項很重要,種種禁忌都可能影響到貼敷效果。
貼“三伏貼”后,一般醫生都會叮囑患者一些注意事項。可是有些患者卻當耳旁風,根本不注意。
要保證藥物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種種禁忌都可能影響到藥效發揮,所以要嚴格遵循。
版權與免責聲明:部分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以作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