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曹操的一首《觀滄海》
描繪出大海吞吐日月
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
然而
傳說中的碣石山
早已隱于浩渺渤海
蹤跡難覓
在南海之畔
也有一個叫“碣石”的地方
因其重要的海防地位
青史留名
它就是位于陸豐市南部的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碣石鎮
數百年前
威震東南沿海的碣石衛城,
就曾雄踞于此
《廣東印記》之《碣石衛城》
將和你一起走進碣石
追尋一座古城
抗擊倭寇的崢嶸歷史
碣石衛城所在地——今碣石鎮西門社區。

地處碣石灣畔的碣石,古稱石橋場,因近海孤石列立,狀若石橋而得名。
明代在此設衛時,因這些礁石非常符合古代傳說中的“碣石”特征,才更名為碣石。
碣石灣。
歷史上的碣石,有“漁鹽饒鎮”之稱,唐代已設有官辦鹽場。唐代劉恂的《嶺表錄異》有載:“石橋場由官配鹽,商人納榷販運”。
到了明朝,這里已是粵東地區重要的漁、鹽集散地和各路商賈聚居經商之所。
重要的地理位置,為碣石設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明朝建立初期,政局未穩,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政權,加強軍事力量,在全國推行衛所制度。
為防范倭寇和海盜侵擾,明洪武十七年 (1384),廣東都指揮花茂奏請設立碣石衛,洪武二十二年(1389)設衛,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玄武山南麓始建碣石衛城。
其時,碣石衛統轄中、左、右、前、后、甲子、捷勝、平海、海豐9所,駐軍5720名,成為與天津衛、沈陽衛、威海衛齊名的大衛。
碣石衛城圖。(清康熙《惠州府志》)
碣石衛城,是由挖壕取土筑成。據明嘉靖《惠州府志》載:“城高二丈,廣一丈八尺,周圍一千一百五十丈,雉堞二千二百六十二,池深一丈,廣一丈二尺,敵樓四。”
根據推算,明代碣石衛城的周長,約相當于現在的3600多米,在當時絕對算得上是一座煌煌大城。
為保軍民平安,筑城的同時,還在城內興建了軍城隍廟。
望海樓村北面,是衛城北門所在地,過此門可登玄武山。山頂的福星塔,始建于明萬歷五年(1577),當年碣石衛城的官兵曾在此視察軍情。
坐落于玄武山上的元山寺。

碣石衛城的設立,為東南沿海的海防提供了一座堅固堡壘。
明嘉靖年間,粵東沿海倭患猖獗,為保護當地商民,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海豐縣令張濟時在碣石衛城的西側修筑了石橋場土城,供百姓居住避險。
古炮臺遺址。
據《陸豐縣志》(2007)載:“歷代鎮守碣石衛的總兵、指揮有名將俞大猷、侯繼高、民族英雄劉永福等。”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廣東總兵官俞大猷率官軍6萬,在東南沿海俘斬倭寇2000余人。在俞大猷、戚繼光等部的武力討伐下,為患多年的倭寇之亂終被平定。
相傳,矗立在望海樓村的望海石上,“萬世太平”四個大字,便是由抗倭名將俞大猷所題。
“萬世太平”石刻。

碣石衛的設立,促使中原文化、軍旅文化等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相互交融,促進了碣石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
始建于明朝的“桂林”“清平”兩所書院和石橋場社學,為碣石培養和造就了明嘉靖年間進士、官至南京都察御史的李實,曾出任兵部主事的盧緞、盧恩祖孫二人,清代福建省水師提督程恩高,廣東虎門提督溫賢等大批人才。
為穩定軍心,明代流入的西秦腔經常為衛城駐軍上演一些以精忠報國故事為題材的戲曲,由此推動了西秦戲在海陸豐地區扎根發展。
西秦戲《留取丹心照汗青》。

清康熙八年(1669),碣石衛改為碣石鎮,設駐鎮總兵一員,統轄左、中、右三營,防區基本與明相近,額定官兵共3575名,統有兵船60只,仍是廣東海防的重要水寨。
這一年,粵東沿海展界,碣石駐鎮總兵苗之秀干脆廢棄明衛城,在其西南部瀕臨海岸的地方重新修筑碣石城,因此城全用磚石壘筑,俗稱“石城”。
清代碣石城,高二丈,墻厚八尺,周圍一千一百二十丈,其規模與明衛成相近。
碣石鎮西門社區內,有一段長約5米的古城墻遺址,是清碣石城留存至今為數不多的遺跡之一。
清碣石城遺跡:北斗古城遺址。
今天,明代碣石衛城的敵樓雉堞早廢,僅存從古北門至古南門,全長約1750米、高7米、寬6米的古城基,東門處可見到部分花崗石砌筑。
明衛成東門遺址。
雄踞碣石灣畔數百年的
碣石衛城
守護了一方平安
為研究明代軍事設置
及粵東海防史提供了重要材料
奮勇抗敵、守衛海疆的
家國情懷
在碣石一直賡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