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祖信仰
是流傳于中國沿海地區的
傳統民間信仰
千百年來
無數的船工、旅客、商人和漁民
在踏上茫茫大海之前
都要先拜媽祖
以求順風順水,出行平安
因此,數以百計的媽祖廟
在中國沿海地區應運而生
有些媽祖廟
因其廣泛的影響力
成為人們拜謁媽祖
尋根問祖的圣地
這其中就包括
廣東久負盛名的
媽祖文化傳播中心之一
汕尾鳳山祖廟

鳳山祖廟





汕尾發展的歷史見證?



在汕尾,流傳著“先有鳳山祖廟,后有汕尾港”的民諺,足見鳳山祖廟在當地人心中的地位。
明崇禎九年(1636),有福建漁民漂泊到鳳山一帶定居,開創基業,同時也帶來了他們心中的保護神——媽祖。他們在鳳山腳下修筑了一座簡易的小廟奉祀媽祖,這便是鳳山祖廟的原點。

鳳山祖廟內殿
清康熙年間解除海禁后,汕尾港迅速發展,一時舟楫如云,來到鳳山祖廟祭拜媽祖的人越來越多,原來的簡易小廟已難以滿足民間的需求。清乾隆七年(1742),在當地富紳的支持下,鳳山祖廟得以擴建。
20世紀初,汕尾埠對外通商,頻繁的商貿往來帶動了當地發展。1934年,人們在保持原有的清代風格的基礎上,對鳳山祖廟進行了大規模修葺,各種祭祀、慶典活動持續了大半個月。
1991年,汕尾市城區成立了鳳山祖廟文物管理處暨鳳山祖廟修建理事會。1994年12月,歷經兩年多重修,增建了天后閣的鳳山祖廟,再次迎來八方信眾。



?裝飾精美的藝術寶庫?



如今位于汕尾市區東南、品清湖畔的鳳山祖廟,總建筑面積1622平方米。
其中,原屬清代鳳山祖廟古廟的建筑面積840平方米,為三進二院布局,面闊三間,風火山墻,硬山頂,稱為“雙星抱印,龍虎相護”。嵌瓷、石雕、木雕、泥塑、彩繪,豐富多彩的嶺南建筑藝術,遍布廟宇內外。屋脊上精雕細琢的“雙龍戲珠”嵌瓷裝飾,氣勢森然,尤為引人注目。整座廟宇肅穆莊嚴,堪稱傳統藝術的精品寶庫。

精美的嵌瓷
現在的大型祭祀活動,主要集中在鳳山祖廟增建的天后閣舉行。
由社會各界和海外僑胞捐資,于1993年興建的天后閣,采用潮汕建筑風格的“重檐插翼歇山型”石木結構,左右分設鐘樓、鼓樓,建筑面積782平方米,整個建筑群設計精湛,氣勢恢宏。其中的“天后閣”匾,由當代書法家啟功先生所題。

天后閣



媽祖文化的傳播中心



自清朝起,香火鼎盛的鳳山祖廟,便形成了典祭、公祭、民祭、官祭共存的祭祀儀式。
每年,鳳山祖廟都要舉辦多項大型民俗文化活動,而農歷三月廿三的媽祖神誕廟會,是其中的重頭戲。這一天,除了莊嚴盛大的祭祀活動,汕尾本土的“稀有劇種”正字戲、西秦戲、白字戲,及潮劇、粵劇等多個劇種也輪番登臺,好戲連連,各個地方劇團將能在鳳山祖廟戲臺演出視作一種榮譽。

鳳山媽祖廟會上演正字戲《三英戰呂布》
在熱鬧非凡的廟會上,人們在欣賞文藝表演的同時,還可以遍嘗各色地方美食,一睹數千人競搶彩炮的壯觀景象。遠道而來的外地游客,能夠盡情領略媽祖文化、汕尾文化的豐富多彩。2009年,鳳山媽祖廟會入選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風景如畫的旅游勝地



鳳山祖廟旁的鳳山,素有“金鳳展翅”之稱,東面有似鐵鍋倒蓋的鼎蓋山,東南面嶼仔山。山腳之下,有波光粼粼的品清湖,稱“三山一湖”。
沿天后閣一側的山路拾級而上,便可抵達鳳山之巔的鳳儀臺。鳳儀臺上,由468塊來自媽祖家鄉福建湄洲的優質花崗石雕刻而成的媽祖石像,高16.83米,衣袂飄揚,眺望大海,肅穆中透著安詳。鳳儀臺上的“天后圣母”四個大字,由文學家冰心女士親書。

媽祖石像
2016年,由鳳山祖廟、媽祖石像,以及鳳山公園內的媽祖圣跡館、海陸豐戲劇臉譜園、漁家風情館、媽祖文化廣場組成的鳳山祖廟旅游區,憑借豐富的民俗文化、海洋文化內涵,獲評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鳳山祖廟旅游區
對130多萬汕尾籍港澳臺同胞來說
鳳山祖廟凝結著共同的精神寄托
對眾多汕尾籍海外游子來說
這里是尋根問祖的圣地
今天
歷經歲月變遷的鳳山祖廟
依然維系著桑梓情深
見證著國泰民安
《廣東印記》之《鳳山祖廟》
將和你一起
走進汕尾
感受媽祖文化的源遠流長

圖文來源:廣東省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汕尾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汕尾市城區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方志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