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是一個承載著紅色記憶的全域革命老區,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是全國13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
奔向海陸豐,目及之處,皆是革命的紅色歷史印記。全市紅色革命遺址達517處,居廣東省前列。依托星羅棋布的紅色文化資源,汕尾這個紅色圣地盡顯勃勃生機。
拂去歲月塵埃,走進歷史現場。追尋周恩來金廂脫險足跡,走入彭湃的崢嶸歲月,感受黃旭華“‘深潛’三十年”的傳奇故事,置身彭士祿“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的思想空間……任憑時間之河呼嘯而過,我們在這些遺跡遺址、革命先輩、榜樣人物面前,找到屬于這座城市的榮光,屬于永恒的紅色基因。
當前,省委賦予汕尾“做實做強西承東聯橋頭堡 全力打造東海岸重要支點”的全新發展定位。汕尾正處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全力推進“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落地見效的關鍵時期,尤為需要堅守初心,從紅色記憶中涵養最熾熱的愛國情感、激揚最深厚的民族精神、凝聚最強大的前行動力,開創海陸豐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新局面。
即日起,汕尾日報推出“汕尾市20張紅色文化名片”專欄,通過定期推送一張紅色文化名片,介紹一處紅色文化遺址,講述一個紅色故事的形式,回顧革命先輩、榜樣人物的黨性風范,全面展示紅色底蘊。
讓我們來一場“追憶初心、感恩奮進”的紅色之旅!
海豐紅宮紅場舊址,位于廣東省海豐縣城紅場路中段,坐北朝南。紅宮原為明代學宮。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海豐知縣鄭源所建,占地面積1850平方米。現存建筑有靈星門、拱橋泮池、前殿大成殿(又稱“文廟”)?和兩廂配殿。兩廂配殿現保存許多革命文物。大成殿是紅宮主體結構。大成殿重檐歇山頂,據記載屋內置五柱斗式梁架,有瓜柱、插枋、雀替等裝飾其上,墻上照大革命時期原樣貼有“打倒軍閥”“工農兵團結起來”“蘇維埃政權萬歲”等標語,室內擺著長凳,主席臺居上首,上覆紅布,按大革命時期的原貌布置。1927年,在中共東江特委和彭湃同志的領導下,在“八一”南昌起義部隊紅二師的幫助下,海陸豐人民繼4月和9月兩次武裝暴動之后,于10月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奪取政權。1927年11月18日至21日,海豐全縣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成立海豐蘇維埃政府,通過了“沒收土地案”等八項政治綱領。大會場四周和街道都粉刷成紅色,會場用紅布覆蓋墻壁,代表紅色政權,因此學宮改稱“紅宮”。此后,革命政權的許多重要會議都在這里召開。資料圖
紅宮東側的紅場舊址,原為明代“社倉”,清代時稱“東倉”,清末倒塌成為草埔,因此當時稱該地為“東倉埔”,占地2.2萬平方米。海豐蘇維埃政權成立后,彭湃同志號召在此地興建紅場大門和司令臺。大門門額上浮塑“紅場”兩個大字,兩邊浮塑“鏟除封建勢力,實行土地革命”的對聯,紅場中央設有傳聲臺。1927年12月1日,5萬多人參加的慶祝海豐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在這里召開。1928年1月初,董朗、顏昌頤等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與葉鏞、袁裕、徐向前等率領的廣州起義部隊在此勝利會師。1986年,彭湃烈士銅像在紅場中心安放。紅宮、紅場及保存的革命文物,猶如一篇波瀾壯闊的革命史章,向人們展現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的光輝事跡,激勵著后人沿著先烈開創的道路奮勇前進。1961年國務院頒布“紅宮紅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