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是一個承載著紅色記憶的全域革命老區,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是全國13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
奔向海陸豐,目及之處,皆是革命的紅色歷史印記。全市紅色革命遺址達517處,居廣東省前列。依托星羅棋布的紅色文化資源,汕尾這個紅色圣地盡顯勃勃生機。
拂去歲月塵埃,走進歷史現場。追尋周恩來金廂脫險足跡,走入彭湃的崢嶸歲月,感受黃旭華“‘深潛’三十年”的傳奇故事,置身彭士祿“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的思想空間……任憑時間之河呼嘯而過,我們在這些遺跡遺址、革命先輩、榜樣人物面前,找到屬于這座城市的榮光,屬于永恒的紅色基因。
當前,省委賦予汕尾“做實做強西承東聯橋頭堡 全力打造東海岸重要支點”的全新發展定位。汕尾正處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全力推進“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落地見效的關鍵時期,尤為需要堅守初心,從紅色記憶中涵養最熾熱的愛國情感、激揚最深厚的民族精神、凝聚最強大的前行動力,開創海陸豐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新局面。
9月20日起,汕尾日報聯合市社科聯推出“汕尾市20張紅色文化名片”專欄,通過定期推送一張紅色文化名片,介紹一處紅色文化遺址,講述一個紅色故事的形式,回顧革命先輩、榜樣人物的黨性風范,全面展示紅色底蘊。
讓我們來一場“追憶初心、感恩奮進”的紅色之旅!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一批暫居香港的文化界名人、抗日愛國民主人士身陷險境,中共中央和南方局周恩來指示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連貫組織營救。對其中的何香凝、柳亞子及鄒韜奮等數十人的去向,特別作了具體安排。八路軍辦事處的連貫、鄭重交給地下黨員謝一超和統戰人士廖安祥負責安排何香凝、柳亞子及親屬的營救工作。謝一超是汕尾人,地方熟悉,經驗豐富,事先將何香凝、柳亞子和其家人(何香凝的兒媳經普椿、柳亞子的女兒柳無垢)從羅便臣道移到銅鑼灣避風塘,后又將他們送至永勝街海陸豐會館隱藏。1942年1月中旬,謝一超用小船載他們到長洲島,誰知日軍封鎖,原來準備的貨船已遭破壞。謝一超找到在香港經商的青草新村人楊勝昌、楊紹良商洽,搭乘他們包載家屬回鄉過年的兩艘漁船離開長洲。途中逆風,又受日艇騷擾,還要躲避海盜搶劫。在途中水盡糧空時,曾靠泊惠東平海,幸虧得到抗日游擊隊接濟,才渡過難關。歷盡艱險,在海面上漂蕩了八九天后,終于在海豐馬宮南湖村前海灘登陸。中共海陸豐中心縣委書記謝創和前東江特委代表藍訓材獲知,立即前往接洽并安排掩護。當時汕尾是水上交通樞紐,漢奸、特務麇集,國民黨特務對柳亞子緝捕很緊,柳亞子的身份不能暴露,所以黨組織安排柳亞子一行扮成黃姓大商客及親屬,隨港商楊勝昌等前往青草新村,何香凝等住楊成興家“成興大院”,柳亞子等住“勝昌大院”。何香凝在楊成興家住了幾天后,頗感其招待之熱情,內心過意不去,便寫了一張條子讓居停去海豐銀行取款,居停怕被人發現沒有去,經何香凝多次催促,只好照辦。果然,何香凝的行蹤很快被國民黨察知,隨即由駐縣保八團團長鄧龍紀把何香凝接走,安排住在鄧龍紀的公館中。經普椿因懷孕不愿住在公館,在春利酒店另行住下。謝一超則裝作何香凝的義子,秘密照料。何香凝作為國民黨元老,其安全是有保障的,但柳亞子當時仍被國民黨通緝。經中心縣委研究后,決定把他轉移到九龍峒,并通知有關黨組織,由一區區委書記林洪布置黨員陳云階通知鄭耀具體安排,鄭耀同九龍峒黨支部聯系后,安排九龍峒幾位農民,用轎子把柳亞子父女抬上去。生活物資供應由鐘娘永負責,保衛則由在那教書的劉群和支部負責。柳亞子到九龍峒后,縣委書記謝創前去慰問,柳亞子對黨的安排以及照顧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說:“共產黨在前方打仗,生命都犧牲,我在這里很好”。1942年春節后,藍訓材和謝一超找鐘娘永研究送柳亞子父女上興寧,鐘娘永布置九龍峒田心黨支部安排幾個農民抬轎,派人護送過陸豐,并到日中圩送別,后由藍訓材、謝一超和袁復護送,經五華到興寧。何香凝后來由原國民黨中央委員羅范群來迎接往興寧。在新村居留期間,適逢春節,何香凝畫一幅“梅”送給屋主楊成興,柳亞子為屋主楊勝昌書一對聯:“繡戶香風暖,春庭曉景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