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繪鄉村發展新圖景
——記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陸豐市河東鎮青山村
成片稻田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美不勝收;藏匿于小山坡的“山上理想的茶與咖啡”、稻田星空書吧里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綠意盎然的村莊、錯落有致的樓房、猶如“彩虹”的浪漫棧道……近日,漫步在陸豐市河東鎮青山村,一幅生態宜居、產業興旺的鄉村新圖景呈現在記者眼前。
近年來,河東鎮青山村堅持以鄉村振興為統攬,織密建強組織體系,立足山水田園資源,發揮自然生態優勢,以“山水畫廊”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為契機,以“黨建+招商、黨建+產業、黨建+治理”為抓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生機活力,持續開創“百千萬工程”新格局。去年,該村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今年,該村入選“廣東省鄉村振興示范村”。
青山村新貌。?
汕尾日報記者?陳茂辛?攝


如何提高治理效能,是青山村一直以來的工作重點。青山村積極發揮村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優勢轉化為強大治理效能,為推動“百千萬工程”夯實基礎。
在提升基層治理服務效能工作上,該村全方位延伸基層服務觸角,縱深推進“田字型”基層治理,統籌駐村干部、駐村民警、網格員、黨員中心戶、社工、駐村第一書記和返鄉走親干部等力量,踐行“一親三心”,切實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該村還著力把村黨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用心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在鄉村振興示范帶和“綠美青山”工作中,發動黨員帶頭、引導村民參與,充分激發村民主體意識,引導他們投身鄉村建設和社會治理,實現了從“黨員干、群眾看”到“自覺干、一起干”的行動轉變。
此外,青山村還持續擦亮“綠美”生態底色,設計綠美地圖,打造綠美公園,積極動員廣大群眾參與綠美生態建設,發動鄉賢、企業家為綠美生態建設捐資,目前已累計種植灌木3500棵、喬木1006棵。
如今,村里的“顏值”提升了,可以說處處皆是景。
青山村仙草種植基地。
汕尾日報記者?曾佳鴻?攝


青山村位于陸豐市河東鎮北部,緊鄰螺河東岸,省道240沿線貫穿該村,交通區位便利,以農業、文旅為主要經濟收入,主要發展荔枝、稻谷、馬鈴薯等農作物種植。盡管擁有好山好水好資源,但大量優質資源仍在“沉睡”,村產業發展模式單一。
如何破題?近年來,青山村黨員干部廣開思路,盤活資源,充分發揮毗鄰中心城區優勢,發展“半城郊型”經濟,叩響高質量發展大門。
該村種植荔枝歷史悠久,但是由于之前荔枝的品種和品質一般,導致競爭力弱。當地果農收不回成本,寧愿將地撂荒,或以低價將地租給他人,大量的果園失管荒廢。為了盤活荒廢的荔枝林資源,在深圳派駐干部的協助下,河東鎮先后組織鎮村干部多次前往廣州、深圳等地交流學習、招商引資,成功引進廣東中荔農業集團幫扶該村發展荔枝產業,并改良相關品種。同時,企業通過“股票樹”模式與村集體、村民分成,實現企業、村集體與農戶多方增收。
為讓鄉村產業發展“多點開花”,推動經濟更好更快發展。該村還大力實施招商引資,確立了“黨組織+合作社+公司+農戶”發展模式,成立專項招商隊,先后赴廣東深圳、惠州,江西贛州,福建龍巖等地走訪企業開展招商引資,陸續引入廣東中荔農業集團、深圳壹點科技集團等10家企業,合作建設了中荔特色荔枝示范園、陽光玫瑰葡萄基地、家庭農場10個、家庭作坊8個、集裝箱文化生活街區、“山上理想的茶與咖啡”“稻田星空書吧”等項目,帶動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效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
目前,各企業一期總投資達到5000萬元,項目全部落地運營后預計帶動鎮、村集體年增收超 200?萬元。此外,汕尾中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已建立改造5000畝老舊荒廢荔枝的長期計劃,以此帶動5萬畝到10萬畝的粗放管理荔枝果園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加強培育數字化及生態栽培技術,建立荔枝產品加工鏈條,延伸產業價值,帶動當地農戶增收。
青山村的“山上理想的茶與咖啡”咖啡館。
汕尾日報記者?曾佳鴻?攝


人才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不二法寶,更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青山村不斷夯實“人才強村”根基,持續把人才引進、培養、服務等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深入挖掘鄉村“潛藏”的致富能手,推動鄉土人才帶動群眾致富、帶強產業壯大、帶領經濟發展,為“百千萬工程”強力賦能。
該村堅持“專業的事讓專業的團隊做”的理念,主動挖掘本土優秀創業青年,搭建創業平臺,創新合伙人機制,將青山村理想集裝箱街區特許經營權打包給創業青年團隊,建立鎮村與企業工作例會制度,定期與入駐企業召開推進協調會,及時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全力以赴做好服務。同時,引進深圳市壹點科技有限公司“一村一網”項目,建立首個鄉村振興服務網點,圍繞鄉村振興題材視頻拍攝、制作和運營,“一村一品”農特產品檢疫檢測包裝設計、倉儲物流配送、拓寬銷售渠道,開展電商、互聯網運營和創業等培訓業務,為人才振興注入“活水”。截至目前,該村共開展創業青年座談會等活動26次,約800人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