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梅隴鎮了解到,今年來,梅隴鎮謝厝鄉村在實施“鄉村工匠”助推農房風貌提升中,打造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館,形塑鄉村記憶,激活、傳承傳統文化,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謝厝鄉民俗文化館設置在村前一座二層建筑的民房內,館內展示內容涵蓋白字戲、木工工藝、建筑、麒麟獅和首飾工藝等五個方面的傳統文化形態,促進傳承發展。我們謝厝鄉借著鄉村風貌提升這股東風,打造了一個民俗文化館,展示我們的傳承,希望能夠把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弘揚下去。
傳承文化看變遷,老物件中憶鄉愁。走進謝厝鄉民俗文化館,墻上擺掛著的戲劇服飾、木秤、獅班“五彩”器具和玻璃櫥柜里的戲服、劇本、樂器及各種道具等“老物件”,承載著時代的記憶,尤其是白字戲戲服、劇本更娓娓述說著該村歷史。![]()
這些服飾其中當時有的是向縣白字戲劇團借的,有的是他們送的。當時縣白字戲劇團與我村的關系非常友好。
據介紹,大革命時期之前,謝厝鄉就有白字戲劇團,新中國成立前夕,該劇團解散,1954年劇團重新創立,涌現出了一批名伶名角。1979年,海豐縣白字戲劇團重建后第一次演出就選擇在謝厝鄉。![]()
謝厝鄉的白字戲至今有百余年的歷史。我當時做文生(角色),在《崔鳴鳳》戲劇中扮演崔鳴鳳,在《白羅衣》戲劇中扮演徐繼祖與蘇云這兩個角色。我當時有去過縣白字戲劇團學習了一段時間,大約去了四至年,回來后就繼續參加本村的演出。
家鄉文化特色鮮明,時代脈絡記憶猶新。面對著這些展陳的老舊戲服,白字戲老名角謝潭枝、謝桂蘭戲興油然而生,一起唱起了《崔鳴鳳》戲曲選段。白字戲《崔鳴鳳》選段:泛舟長江,棄了車馬雇客船。倚舷暗撒思親淚,極目難望到鄉關。當時我在17至18歲期間,扮演了《崔鳴鳳》戲劇中的崔梅枝角色,之后又參演了《三打擂》。當時我們的戲演去過浱洲、甲頭、新鄉、大嶂、廈港等各地。
除了白字戲之外,木工工藝也是謝厝鄉一項較有特色的傳統文化。木工工藝還包括造船、釘秤、油漆、打囊等。其中,釘秤更能展現謝厝鄉鄉土文化和民俗風情的獨特底蘊。早在十九世紀初期,謝厝鄉就出過幾位較有名氣的釘秤藝人,當時梅隴地區所用的木秤大多出于謝厝鄉。![]()
秤是現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我家制作木秤已有三代相傳近100年的歷史了。秤是買賣衡量一種工具,只要由秤桿、秤盤和秤砣三個部分組成。秤桿材料一般是采用緬甸木,這種木材具有密度高,防腐蝕的特性。我還是要將制秤這種工藝傳承下去,弘揚這種傳統的工匠精神。
鄉村民俗文化館作為鄉村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村民的情感,是鄉村文化的集中體現。謝厝鄉民俗文化館通過展示各種傳統手工藝制作、民俗風情等,讓村民了解家鄉的過去,增強歸屬感與自豪感。同時,也為后人提供一個了解鄉村歷史文化的窗口,賦能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