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隨著斗爭的發展,黨創建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海陸豐、鄂豫皖、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川陜、陜甘、湘鄂川黔等根據地……”,確定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13塊革命根據地之一。

海豐縣紅宮紅場紀念館(來源:海豐縣地方志辦)
?讓我們一起走進海陸豐
回望那段
風起云涌的紅色歲月

在黨的初創時期,“農民運動大王”彭湃在海陸豐宣傳馬克思主義,決心與海陸豐的勞苦大眾一起,為爭取平等和幸福的生活而奮斗。彭湃先后組織成立六人農會、赤山約農會、海豐總農會、惠州農民聯合會、陸豐縣總農會、廣東省農會,農民運動影響不斷擴大。這是海陸豐農民運動的起點,是彭湃一生偉大事業的開端,也是中國現代農民運動新的一頁。

赤山約農會舊址(來源:海豐縣地方志辦)
《中國共產黨史稿》(第五卷)寫道:“在初期的農民運動中,規模比較大,而又影響比較深遠的是廣東海豐、陸豐的農民運動……到一九二三年底,廣東的農民運動已擴展到十個縣,會員達數十萬人,站到了當時全國農民運動的最前列。”這是對海陸豐初期農民運動的評價和肯定。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彭湃撰寫的《海豐農民運動報告》,是中國共產黨最早闡述農民運動的理論和方法的重要著作,先后被多次翻印,作為廣州農講所和中央農講所等的指定教材。而農講所培養的大批農運干部,把海陸豐農民運動的經驗和模式推廣到全國各地,促進了全國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至1926年5月,海陸豐農會會員近26萬人,占全省農會會員數的41.4%,形成了“一切權利歸農會”的局面。

陸豐縣總農會舊址(來源:陸豐市委宣傳部)

正當北伐戰爭取得節節勝利之際,國民黨右派公開叛變革命。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5日,國民黨廣東當局在廣州、汕頭等地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在全省實行白色恐怖和血腥統治,海陸豐革命形勢也面臨嚴峻考驗。
中共海陸豐地委在中共廣東區委的領導下奮起反擊,帶領海陸豐工農武裝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
第一次武裝起義
4月20日,中共海陸豐地委獲悉國民黨右派反革命政變的消息,成立海陸豐救黨委員會,將海陸豐農民自衛軍改稱為工農救黨軍(后改編為工農革命軍),聯系中共廣東區委和鄰縣,聯合發動反擊國民黨反動當局的斗爭,決定于4月30日同時起義。
4月30日,吳振民率領工農救黨軍突襲海豐縣公署,收繳了縣公署游擊隊、警察署的所有槍支。在陸豐,李國珍爭取到國民黨左派陸豐縣長李秀藩的配合,由他下令收繳了陸豐縣游擊隊與警察署的全部槍支。
5月1日,海豐、陸豐縣城舉行慶?!拔逡弧眲趧庸澊髸?,分別成立臨時人民政府。兩縣臨時人民政府成立后,發出了布告,通告施政綱領:第一,取消苛捐雜稅;第二,對反革命實行革命的制裁;第三,救濟糧食;第四,豁免追征舊糧、預征錢糧,及取消契稅抵納券;第五,實行中央與各省區聯席會議政綱。
5月中旬,國民黨反動軍隊向海陸豐進逼,兩縣臨時人民政府撤往農村,海陸豐兩縣城被敵軍攻占。
第二次武裝起義
1927年9月,根據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同時為策應南昌起義軍入粵,中共海陸豐地委、暴委決定舉行第二次武裝起義。9月8日,陸豐起義農軍攻占陸豐城,成立陸豐縣臨時革命政府。9月17日,海豐起義農軍攻占海豐城,成立海豐縣臨時革命政府。
兩縣臨時革命政府公開表明它們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專政性質的政權。它們不僅繼續高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旗幟,而且要打倒中國的反動資產階級,進行徹底的土地革命。
中共海陸豐縣委和兩縣臨時革命政府,將沒收來的糧食、布匹、煤油等大批物資分別運往激石溪、朝面山、中峒等山區存放,建設后方基地。
9月25日,敵軍來襲之前,中共海陸豐縣委要求黨政機關及團體主動退出縣城,分別撤到朝面山、激石溪等山區。

激石溪革命先烈紀念園(來源:陸河縣地方志辦)
第三次武裝起義
1927年10月,南昌起義軍余部進入海陸豐,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二師第四團,提升了海陸豐地區的戰斗力。中共海陸豐縣委、中共二師特委和東江革命委員會決定利用軍閥沖突之機,舉行海陸豐第三次武裝起義。
11月1日,海豐工農革命軍與二師四團一個營占領海豐縣城。5日,陸豐工農革命軍與二師四團另一個營攻占陸豐縣城。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后,黨政軍機關團體分別從農村遷入縣城辦公,接管兩縣政權。

紅二師紀念亭(來源:陸河縣地方志辦)

1927年11月初,彭湃從香港回到海陸豐,立即召開海陸豐縣委會議,著手籌備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
11月中旬,汕尾(時屬海豐縣第五區、第七區、第八區)、陸豐、海豐等地先后分別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并成立蘇維埃政府。海陸豐蘇維埃,是中國第一個紅色蘇維埃政權,標志著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
海豐縣工農兵代表大會通過了《沒收土地案》《改良工人生活案》等8項決議案?!稕]收土地案》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部土地革命綱領。海陸豐蘇維埃政權采取沒收一切土地、統一分配的辦法,實現“耕者有其田”。到1928年2月,海豐縣沒收和分配的土地占全縣土地總數的80%,陸豐縣占40%。
分配到土地后,海陸豐農民既獲得了土地耕種,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夢,又解脫了債務契約的鎖鏈,實現了真正當家作主。他們自覺地把自己的命運同海陸豐蘇埃政權的成敗聯系在一起,積極生產,熱烈擁護蘇維埃政府,支持革命武裝肅清殘余敵人和鞏固擴大根據地的斗爭。

陸豐縣蘇維埃政府成立慶祝大會會場舊址(來源:陸豐市委宣傳部)
此外,海陸豐蘇維埃政權還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建設,從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上保證了工農兵真正當家作主,在多方面走在全國的前列。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實行義務兵役制,頒布《征兵條例》,實行全民武裝;成立中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銀行——海陸豐勞動銀行;開辦中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正規黨?!獤|江黨校。
1927年12月,中共中央在致湖南省委的信中說:“應在湘贛邊境或湖南創造一個深入土地革命的割據局面——海陸豐第二。”1928年1月,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會議通過的《廣州暴動之意義與教訓》決議案指出:“各縣農民暴動之中,以海陸豐的勝利為最大”“在土地革命的性質上,也是空前的深入,極有組織,極有活動力量。中國革命之中,這是第一次由幾萬幾十萬農民群眾自己動手實行土地革命的口號,第一次組織成工農兵群眾的無限制的政權?!?/p>
海陸豐蘇維埃政權是中國工農兵第一次真正當家作主的新型革命政權,它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一次偉大嘗試,它的創建為中國各地建立蘇維埃政權進行了有益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

1928年2月底,國民黨反動派重兵包圍海陸豐革命根據地,陸豐城、海豐城相繼淪陷,海陸豐黨政機關撤退到山區堅持斗爭。1928年底,紅二師和紅四師減員嚴重,省委要求海陸紫特委資助、安排紅軍離開海陸豐。1929年10月,省委指示重建紅軍,海陸惠紫特委在海豐朝面山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第十七師第四十九團。
從1930年秋開始,敵人多次瘋狂“圍剿”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海陸豐黨組織和武裝力量反“圍剿”的環境極其惡劣。至1934年春,海陸豐區域基本被敵人占領,武裝斗爭暫告停止。
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海陸豐人民革命的影響并沒有消失,廣大海陸豐人民堅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隊伍總有一天會打回來。
1937年,海陸豐地區開始恢復黨組織。
1939年3月,中共海陸豐中心縣委團結帶領各界人士,廣泛開展抗日救亡運動,領導抗日武裝隊伍,抵抗日本侵略者。
1940年初,中共海陸豐中心縣委組織革命群眾全力掩護和接應曾生、王作堯帶領的兩支被迫東移的抗日游擊隊,保存了兩支抗日火種,他們后來重返抗日前線,成為組建東江縱隊的骨干力量。
1942年,中共海陸豐中心縣委安排何香凝和柳亞子等民主、愛國人士在海陸豐避難,并護送其平安離境。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海陸豐縣委號召群眾反“三征”,在農村實行減租減息,領導海陸豐人民自衛隊開展平原游擊戰。海陸豐作為中共粵贛湘邊區黨委、粵贛湘邊縱隊的主要活動地區,在河田開辦的江南青年公學,為廣東的解放、各地建政和城市接管培養了大批干部。
1949年,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一支隊五團和六團配合粵贛湘邊縱隊主力,消滅敵人,解放了海豐、陸豐兩縣。

海豐縣城紅色文化街(來源:海豐縣地方志辦)
從彭湃點燃農運星火,到海陸豐全境解放,無數革命先烈和英雄的海陸豐兒女赤心向黨、前仆后繼、不屈不撓,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在血與火的革命戰爭洗禮中,孕育了敢為人先、依靠群眾、敢于斗爭、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在中國革命史上書寫了光輝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