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這些問題,南方+記者采訪了自然資源部南海預報減災中心、廣東省海洋預報臺專家。
據自然資源部南海局、廣東省海洋預報臺的監測,11月17日—19日,臺風“萬宜”在南海中北部活動。臺風期間,汕尾市、惠州市、深圳市在18日22時至23時出現超過當地橙色警戒潮位的高潮位。超警戒水位可導致沿海部分岸段漫灘漫堤,出現海水淹沒;在受堤防保護的岸段,則通過地下管網倒灌海水。此次臺風過程中,汕尾市、惠州市、深圳市及湛江市部分沿海岸段發生了海水倒灌現象。例如:深圳市鹽田區中英街道附近以及海濱棧道于19日凌晨出現了水浸,湛江雷州流沙灣海尾村和雷州市烏石鎮等地也出現了海水淹沒等情況。
雷州市沿海鄉鎮一些村莊出現海水不同程度的倒灌。有的魚蝦塘水漫堤壩,有的村民家宅水位約高達1米。自然資源部南海預報減災中心(廣東省海洋預報臺)在11月16日發布了風暴潮消息,17日—19日針對廣東省沿海地市陸續發布了風暴潮黃色警報,請沿海地區群眾和相關部門密切留意海洋災害預警信息,積極做好防御措施。自然資源部南海預報減災中心(廣東省海洋預報臺) 預報室主任羅軍介紹,廣東沿岸本次海水倒灌是天文大潮、臺風、強冷空氣聯合作用產生的現象。11月18日—19日期間,廣東沿海正處于天文大潮期,天文潮位普遍較高。其中,汕尾、惠州、深圳、湛江等地的天文高高潮出現在19日凌晨前后,而19日凌晨前后正是海水倒灌發生的時間。![]()
與此同時,臺風、冷空氣聯合產生了振蕩性增水。羅軍介紹,11月18日,臺風“萬宜”以臺風級別進入南海中東部海面,后減弱為強熱帶風暴,并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同時,北邊有強冷空氣南下。臺風與冷空氣配合,在南海北部海域產生了9級以上東北大風。在臺風與冷空氣共同作用下,廣東沿岸于18日—19日出現了30—100cm的風暴增水,一些半封閉的地形極易出現海水堆積,造成較大的風暴增水。在汕尾、惠州、鹽田、湛江等地,增水峰值正好與天文高潮重合,超出藍色警戒水位43cm、60cm、40cm、7cm。好消息是,居民無需恐慌,廣東沿海地區海水倒灌的情況今起已經好轉,并有望在明天消失。羅軍分析認為,海水倒灌是天文大潮與風暴增水峰值疊加造成的,必將隨著天文大潮衰減及臺風的消亡而消失。臺風“萬宜”已于19日18時減弱為熱帶低壓,并逐漸消散,20日起其對風暴增水影響將基本消失。在19日夜間到20日凌晨,廣東省沿岸的天文高高潮位距藍色警戒潮位較低,沿海市縣需繼續防范臨海且地勢低洼地區發生海水倒灌的可能,但影響程度會比18日—19日降低。“11月21日起,廣東沿海將從大潮期逐步進入中潮期,天文高高潮位逐漸降低,海水淹沒或倒灌現象將消失。”明起降雨逐漸結束,氣溫回升
據最新預報,11月21日,廣東降雨逐漸結束,部分地區可見陽光,白天最高氣溫自西向東回升。高空槽后有弱冷空氣補充,中低層逐漸轉偏北風場,濕層減薄南移,廣東中東部仍有點雨,但總體雨勢減弱。
11月22—23日,隨著濕層進一步減薄,全省大部雨止轉晴到多云,陽光復出。這次冷空氣過程,有望終結廣東大部超長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