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豐縣可塘鎮上達村按照“公司+村集體+村民”的新型產業合作模式,探索創新“股票樹”項目,引導新產業、新業態進入農業領域,實現集體與農戶“雙增收”,持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推鄉村全面振興。項目實施 3 年來,全村 247 戶 4019 棵荔枝樹納入管理, 累計分紅 38 萬元,“股票樹”項目成為農戶增收致富的“法寶”。
上達村是海豐縣最早種植荔枝的村莊,村中荔枝林面積約 250 畝,種植品種為“黑葉”和“懷枝”。但近 10 年來,隨著荔枝產業發展,品種收購價低于管理成本,導致該荔枝林完全失管,長期撂荒,經濟效益不高。為改變荔枝林荒廢失管狀態,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2019 年,可塘鎮政府引入汕尾市隆興源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隆興源公司”),開展荔枝林綜合改造項目。2021 年,經過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村集體和隆興源公司三方反復溝通、多次協商,在征求黨員、群眾代表意見建議的基礎上,上達村創新提出“公司+村集體+村民”新型產業合作模式,將原來租地模式變更為分成模式,荔枝樹變身“股票樹”,推動“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民”,實現公司、村集體和村民三方利益有效結合。“股票樹”創新股份合作模式,解決了村民種植不成規模的問題,也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在“股票樹”模式中,村民以“1樹 1 股”的形式入股村集體,村集體持樹入股公司,由該公司負責打造荔枝新品種展示園,并負責荔枝園的日常管理和維護。在荔枝樹5年改種期內,該公司給予村民保底收益,按當季投入的樹齡10年及以上的果樹數量給予村民每棵 5 斤的“妃子笑”荔枝。之后,該公司每年將每棵荔枝樹收成的22%荔枝分給村集體,其中 2%歸村集體,20%歸入股村民;合作分成由該公司以實物(荔枝鮮果)方式兌現給村集體,村民可以領取荔枝鮮果或由該公司按“鳳山紅燈籠”品種“田頭”收購價收購。同時考慮到每棵樹的收成差異,改種期后,若樹齡為10年及以上的荔枝樹沒有達到每棵25斤的產量,該公司將給予村民每棵樹5斤的“鳳山紅燈籠”或“井崗紅糯”荔枝作為保底收益,確保村民的收益保障。上達村還依托隆興源公司引進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專家團隊并成立荔枝產業研發中心,對老舊荔枝樹品種進行改良引入高接換種荔枝新品種30多個,目前,上達村荔枝林已經進行了全面的規劃和改造,改良后的荔枝主要供應高端銷售渠道。該村也首次將荔枝銷往印尼。記者觀察:上達村通過找準本村發展優勢,選準發展思路,注重發揮“領頭雁”的作用,形成一套好的運行機制,充分調動村民積極性等,通過創新股份合作模式,“股票樹”變“搖錢樹”,每一步都堅實踏在“惠及全體村民,實現增收致富”的鄉村振興發展道路上。
編輯:林希倩
責編:鄭燕珊
審核:羅迅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