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時節,陸豐市八萬鎮新葫村的“綠美廊道”宛如一條綠色絲帶,將這片土地裝點得格外美麗。
這條由八萬鎮熱心人士和村民共同集資190多萬元修建的道路,不僅干凈整潔,還帶動了周邊環境的整體提升,漫山遍野的菠蘿茁壯成長,遠山蒼翠靜謐,構成了一幅和美的鄉村畫卷。
八萬鎮“綠美廊道”沿線景觀。
自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下稱“百千萬工程”)以來,八萬鎮在黨群合力、熱心人士助力的推動下,扎實寫好基礎篇、產業篇、機制篇、治理篇和熱心人士篇五篇文章,通過遞進式發展,煥新了“百千萬工程”的圖景。
熱心人士慷慨解囊,共繪美麗家園
在八萬鎮,“綠美廊道”只是熱心人士助力家鄉建設的一個縮影。類似這樣的公益項目不勝枚舉,熱心人士們紛紛慷慨解囊,在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綠美建設、基礎民生等方面回饋家鄉。
新葫村陂各村小組路口是“綠美廊道”的起點,這里的“芳名榜”上,八萬鎮各村的熱心人士、村民榜上有名。為了修建這條道路,不僅本村村民積極捐資,就連道路沒有經過的石溪、八萬等村也有很多人資助。甚至有村民為了路修得更漂亮,主動讓出了一部分菠蘿地。
647鄉道沿線雙派村村口,一條6米多寬的水泥路正在緊鑼密鼓施工。這條路通往白水寨森林公園,由熱心人士和村民捐資160多萬元建設。同樣,從下葫村通往陸豐市區的144縣道葫城公路路段,也在熱心人士和群眾的捐助下完成了塌方修復和基礎架設,極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647鄉道雙派村路段硬底化完成。
此外,坪石石磐橋擴寬重建、上葫村高梓田路、石溪村至高鐵站連接路段的建設,也都得到了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這些平坦的道路不僅連通了八萬鎮內外,更連通了熱心人士與家鄉的濃濃情意。
民生領域慷慨解囊,助力家鄉發展
除了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八萬鎮熱心人士還積極參與家鄉多個民生領域的建設。他們捐贈618萬元成立教育促進會,用于獎教獎學;捐贈200多萬元進行綠美建設;捐贈200多萬元進行敬老院重建升級;捐贈超43萬元用于購買鎮衛生院救護車;捐贈十多萬元用于購買環衛車……
八萬鎮教育促進會的成立,讓許多教師和學生受益。被評為2024年度“先進教師”的周琪莉,在今年教師節前受到了教育促進會的獎勵,這讓她倍感溫暖,也激發了她的工作熱情。同樣受到獎勵的還有剛剛參加完高考的考生楊坤維,1萬元的獎金和證書讓他備受鼓舞,感受到了濃濃的家鄉情。
八萬鎮教育促進會召開表彰大會。
八萬鎮敬老院的重建升級,更是一項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這座始建于1998年的建筑,在八萬鎮黨委的牽頭下,熱心人士積極參與,共籌集資金205萬元,重建了兩層混凝土結構樓房,為“鰥寡孤獨者”提供了一個溫暖的家。
八萬鎮敬老院新樓康復訓練室。
產業提質增效,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過程中,八萬鎮不僅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改善,還積極推動產業發展。通過集中向產業發展聚焦發力,八萬鎮在強農業的基礎上,做好“接二連三”,培育了一批適合當地產業發展特點的蔬果、加工和旅游項目。
八萬鎮美麗風光。
石溪村蔬菜基地內,連排的蔬菜大棚整齊排列,村民正嫻熟地采收、打包空心菜,這些新鮮的蔬菜當天即可運往粵港澳大灣區。新坑村文德草堂則是八萬茶產業的金字招牌,其生產的文德單叢茶遠銷珠三角等地,是八萬鎮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為了將產業鏈條從一產延伸到二產,八萬鎮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在陸豐老水雞預制菜、貢菜和薏米加工等方面進行探索。
八萬鎮石溪村蔬菜種植基地。
同時,八萬鎮還引入了8家小型服裝加工業,解決了近200名村民的就業問題。在一產、二產的基礎上,八萬鎮還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依托現有旅游資源,打造山林觀光、生態康養、休閑度假為主的農文旅組團片區。
機制創新激發活力,治理提升保駕護航
為了激發干事創業的動力源,八萬鎮以作風建設為奮進“百千萬工程”的重要抓手,通過“作風建設年—經濟發展攻堅年—鄉風文明提升年”三年規劃,抓好發展的機制支撐。
同時,八萬鎮還高度重視基層治理工作,堅持在平安建設、移風易俗等方面持續發力,全力維護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通過一系列舉措,八萬鎮的社會治安大局持續平穩,未發生重大事故。同時,鄉風文明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村民自覺抵制陳規陋習、人情支出負擔明顯減輕,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親敬老等社會風尚更加濃厚。
熱心人士共筑家園夢,黨群合力譜新篇
正是這些變化,讓熱心人士們對八萬鎮近年來的發展感同身受。他們紛紛表示,心系家鄉、建設家鄉是每一個八萬人應該做的事情。
在鎮黨委、鎮政府的努力下,八萬熱心人士的鄉情鄉愁慢慢具象化,他們積極引資引智,為故土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如今,在八萬大地上,越來越多的熱心人士回饋家鄉,他們正以熱情和奉獻滋潤著這片土地。在黨員干部、外出熱心人士的帶動下,群眾主人翁意識顯著增強,積極參與到美麗鄉村、綠美建設等工作中來。
八萬鎮黨委書記蔡景章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整合資源、匯聚力量,激發鎮村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不斷在強信心、聚合力、勇擔當中抓好落實,實現八萬經濟奮進崛起,推動“百千萬工程”取得新的成果。
南方+記者 彭駿 南小渭
通訊員 黃天蔚 林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