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市東海街道六驛村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側記走進陸豐市東海街道六驛村,只見房屋排列整齊,雜貨鋪、美食店等商鋪林立,小吃、飲品、水果等攤位一應俱全;金驛綜合市場上人來人往、人聲鼎沸,一幅人氣旺、經濟興的鄉村畫卷躍然眼前。近年來,六驛村緊緊圍繞陸豐市委、市政府和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工作部署,堅持黨建引領,聚焦“百千萬工程”發展藍圖,鉚足干勁抓落實,持續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邁出了強村富民、鄉村振興的堅實步伐。去年,該村村集體經濟收入1020萬元,成為陸豐市東海街道第一個集體經濟破千萬的行政村。東海街道最大的綜合市場和蔬菜集散地——六驛村金驛市場。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六驛村村集體經濟高分“成績單”背后,是村黨總支堅持“內強筋骨,外強本領”的組織建設思路的努力成果。
該村堅持實干導向,選好“頭雁”,選任政治上靠得住、經濟上懂發展、群眾信得過的返鄉大學生擔任村黨總支部書記,并成立以村黨支部書記為組長的村級“百千萬工程”工作領導小組,啟動經濟發展“紅色引擎”。同時,圍繞抓好“群雁”,注重從致富能人中選拔村干部,依托陸豐市委和街道黨校,組織“兩委”干部積極參加“百千萬工程”培訓班等各類培訓,幫助“兩委”干部拓寬眼界、更新理念、加快發展;推行“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的雙向培養機制,推動幫扶引導、政策宣講等舉措落地落實。如今,在村黨總支的帶領下,該村干部、群眾擰成一股繩,協力推進村市場升級、土地租賃、鄉村治理等項目,共謀發展,共同富裕。六驛村開展“入戶聯心”活動,了解群眾需求。
過去,六驛村一直依靠市場租賃的方式發展村集體經濟,單一的增收模式成為制約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
為突破單一的盈利模式,該村堅持統籌協調,立足實際,著眼長遠,堅持目標導向,將“入戶聯心”活動同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深度融合,以“入戶聯心”為抓手,收集各方民意,因地制宜制定集體經濟攻堅方案,為六驛村集體經濟后續發展壯大賦能添力。同時,該村堅持固本培元,立足陸城中心區域優勢,圍繞“穩步探索、多元發展”的集體經濟發展原則,探索“市場發包+倉庫利用+資金管理”富興模式,因地制宜優化金驛綜合市場。目前,金驛市場已成為東海街道最大的綜合市場和蔬菜集散地。值得一提的是,該村堅持多元發展,打造新型水果批發市場,同步開發牛圍倉庫的經濟效益,挖掘“農業+倉庫”的經濟發展模式,重點布局牛圍倉庫的倉儲與加工項目,引入汕尾市南果農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建設2萬平方米的水果深加工廠,讓倉庫的倉儲與加工業務成為集體經濟壯大的重要力量。去年4月份,該倉庫已初步投產運營,助力商貿發展。六驛村設立愛心食堂,為留守老人解決“吃飯難”問題。美麗鄉村建設重在以人為本。六驛村注重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美麗圩鎮建設等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鄉村既有“面子”,也有“里子”,人居環境美了,群眾的幸福指數隨之見漲。該村不斷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打造陸豐縣總農會舊址紅色文化陣地,讓廣大人民群眾回顧歷史,追尋紅色印記;籌資120多萬建設村老年活動中心,挖掘停辦40多年的《陸驛軒》曲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滿足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該村推進美麗圩鎮建設,每年投入50余萬元保潔費用,保持人居環境“潔凈美”;完成全村巷道硬化和亮化工程,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改造項目,修繕3座公廁,升級改造全村自來水管,讓村貌“增顏值”,村民“住舒心”。六驛村始終堅持聚焦村民的“急難愁盼”,大力發展公共福利事業,實現村的發展成果與群眾共享。針對村民“看病難”問題,從2003年起,每年為全體村民3000余人代繳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投入上千萬元升級六驛學校,并設立獎學金,獎勵本村考取專科、本科院校的學子,助力學生成長成才。同時,常態化對高齡老人、困難村民開展走訪慰問;設立愛心食堂,為留守老人解決“吃飯難”問題,實現就近就餐。一項項舉措,不斷增進民生福祉,讓村民切實享受到集體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進一步推動實現“村級增收、村民致富”的共贏目標,切實打造美麗宜居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