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來臨之際,
汕尾9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代表性項目向全市人民拜年啦!
同時,也誠邀廣大市民游客春節
來汕尾吃海鮮、看大戲、賞非遺,
感受“跳島游”和“跳村游”的獨特魅力。
汕尾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
表性項目9項、省級30項、市級75項,
享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美譽。
這個春節,
汕尾邀您來過“文化年”。








正字戲,又名正音戲(宋元時叫正音即正字),也有南下大戲之稱,以中州音韻官話(正音)唱念,系南戲遺響,產生于浙江溫州(永嘉),距今已有900年的歷史,歷來被中外戲劇界專家、學者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2006年,正字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白字戲是一個多源流、多聲腔的古老稀有劇種,有近700年的歷史,因用閩南方言(白字)演唱而得名。元末明初,白字戲從閩南流入海陸豐等粵東地區,后來吸納竹馬、錢鼓、漁歌和潮州音樂等民間藝術,用本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2006年,白字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西秦戲源自明代產生于陜甘地區的西秦腔(即琴腔、甘肅調),流入海陸豐后,與地方民情、風俗、語言及民間藝術結合,至清初逐漸形成了別具風格與特色的地方韻味。其藝術遺產豐富,含劇目、表演、音樂、臉譜等,保留較多的原生態,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2006年,西秦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每逢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佳節,陸豐市甲子鎮都會迎來一支身著特色戲服、臉繪神態各異的妝容、手持短棍的隊伍,在震耳欲聾的鑼鼓聲中,于鎮內大街小巷舞動穿行。這便是甲子英歌,一項歷經十一代人傳承、飽經歷史風霜的傳統藝術。甲子英歌,這一源自陸豐“三甲”地區的傳統舞蹈,蘊含著“英雄之勢、英武之氣”。2011年,陸豐市申報的“甲子英歌”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汕尾漁歌,是汕尾沿海漁民在勞動和生活中所唱的民歌,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宋朝時期。汕尾漁歌用閩南方言演唱,旋律優美細膩,曲調獨特豐富,有擔傘調、東風調、豐收調等;修辭手法多以漁民熟悉的魚、鳥、船、帆以及海水、浪花等物象作比興,富有濃郁的海洋生活氣息和韻味。2014年11月,“汕尾漁歌”經國務院批準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5年1月,“汕尾漁歌基地”被省文化廳評為“廣東省非遺傳承基地”。2023年8月,汕尾市獲批“廣東省漁歌之鄉”。
隨著充滿律動感的鑼鼓聲響,閃閃發光的“金龍”亮相舞臺,矯健的身姿,靈動的步伐,傳神的眼睛,還有那喜氣洋洋的“滾地招式”,每一次跳躍,每一個轉身,每一次“擺尾”都充分展現出大安南溪“滾地金龍”的氣勢與濃厚的文化氣息。2006年5月,“滾地金龍”經國務院批準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河田高景,俗稱“河田撐景”“出景”或“吉康廟景”,起源于公元1388—1392年間的廣福庵廟會,是勤勞而富有創新精神的河田客家先民繼承傳統、傳承文化、創造美好生活的智慧結晶。
河田高景由景床、景梗、景物三部分組成,突出藝術特點是“高、險、巧”。主要表演內容有歷史英雄人物、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麒麟舞,俗稱“弄虎獅”,是海陸豐地區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有蓋仔獅、麒麟、獅猊、五福獅、瑞象等各具特點的幾種瑞獸形象,造型勇猛威武,其融武術、舞蹈、音樂于一體,寄托了人們祈求平安的美好心愿,極受當地群眾喜愛。2008年,海豐麒麟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1年,以虎獅頭為代表的紙扎工藝亦成為汕尾市級非遺項目。

歡迎您來汕尾
看非遺
過大年
!!!

來源|南方+、汕尾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