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我市大力發展文旅經濟的東風,陸豐大安鎮石寨村依托其深厚的文化資源,完善各項配套設施建設,發展旅游休閑農業,探索文旅新項目,打造特色旅游。該村曾先后榮膺國家級古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多項稱號;近日,又被授予省旅游特色村稱號。記者慕名前往該村采訪。
新寨一景。
深厚的文化資源
石寨村有石寨村、新寨村、張厝村三個自然村,歷史傳統建筑包括石城、和安里、黃忠貞公祠三部分,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在石城的周圍有幾處泉眼,泉流環繞石城,形如“玉帶”。更妙的是所有泉流都歸入城前鑒湖,形成“四水歸湖”“鑒湖出漲”“象鼻擊湍”等自然景觀。石城與遠處的自然景觀配置,形成以法留山當筆、阡陌交錯的田園為紙、硯山當硯、鑒湖做墨的“文房四寶”景觀。這里果真是山川毓秀,地靈人杰,歷來尊儒重教、文風鼎盛、人才輩出。近代二百年間,石寨黃氏族人計有進士一名,舉人七名,貢生三十六名,秀才幾百名,可謂簪纓滿堂。黃氏家廟內掛有功名牌匾四十八幅,城寨正門(西門)外豎立旗桿石二十八付。村內祠堂主要有“三祠”,石寨外祠(黃氏大宗祠)、石寨內祠(黃氏家廟)、石寨村新寨黃氏宗祠。“三祠”中共掛有 48 塊牌匾,其中多塊是欽賜和潘錦、張之洞、年希堯等名人所題牌匾,還有―塊題有“父子文魁”字跡巨匾,為表彰父子兩人皆中舉人而授。“三祠”共有楹聯26 對,內黃氏家廟 5 對、外祠 7 對(含校聯 2 對,因外祠用作學堂)、和安祠 15 對。黃忠貞公祠現為陸豐市愛國主義教育展館。忠貞公祠是為紀念黃易而建造的祠宇。黃易,字子參,號蒼潭(1631~1677年),系石寨黃氏三世祖,清順治己亥科進士,曾以冒死上疏《奏開界疏》聞名于世,任福建歸化知縣時,造福百姓,政績彪炳。在甲寅閩變和丙辰粵變中,隨康親王平剿叛亂,忠心耿耿,嘔心瀝血,不幸犧牲。康熙帝感其忠烈,追贈為福建省按察司僉事,賜謚“忠貞”,親擬悼文,親奠葬銀,賜以國葬,頒旨封蔭三代,并在閩粵建祠紀念,遣宮廷畫師為其畫像永存。乾隆帝頒旨為其立傳,編入清史,賜祀京都昭忠祠,樹為百官典范。康熙39年,海豐縣陳一虬等62名鄉賢聯名上書奏請朝廷恩準在龍山建黃忠貞公祠,由知縣白章督建,三間二進,總面積1300多平米。該祠建成后,當朝高官、文人墨客及易公好友贈以牌匾字畫,滿堂文物,蔚為壯觀,且延續每年春秋二祭的傳統。如今,黃忠貞公祠內掛有潘錦等名人題贈的匾聯 6對。其儒道倫理教化理念,鐫刻于祠內,成了歷史古跡。深受“祠堂文化”影響的石寨人,至今仍保留著依古制進行春秋兩祭的習俗。作為陸豐有代表性的旅游名片,近年來,石寨村在通訊、電力、景點基礎設施、接待、招商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大量資金,村落的景點、景區建設得到了加強。村內停車場、服務驛站、農副產品銷售點、旅游廁所等一應俱全,文體廣場、醫療急救點、垃圾收集點等文體衛生場所應有盡有,旅游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該村在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的基礎上,實現了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基本普及,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簡易分類處理,實現了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消除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該村高水平建設“四好農村路”,村內道路實現硬底化;建有碧道、綠道、古驛道、騎行道、游步道、濱水棧道等慢行空間及觀景平臺;建有配置充電樁的公共停車場。該村在綠化美化、村莊公園和美麗庭院建設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尤其是統一的地標性門戶形象,辨識度高,彰顯獨有的文化內涵。同時,該村著力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史館、文化服務中心等文化空間,有特色、有品味、可持續發展,兼具游客咨詢、游覽和休憩等功能。此外,該村打造了具有主客共享、功能集成的村民小廣場、休閑長廊等鄉村公共休閑空間。石寨村結合精準扶貧、一村一品等政策,發展旅游休閑農業,通過農耕文化吸引游客參與觀光體驗。該村名產大蒜素以粒大、肉厚、質白、易脫皮、香味濃、辣味適中、含油量高等優點而飲譽于東南亞等國家和港澳地區。該村大力發展大蒜產品加工業,衍生產品白糖蒜、紅糖蒜、糖醋蒜、臘蒜、腌蒜、泡蒜、蒜辣醬、五香糖蒜等是上佳的旅游伴手禮。該村村民在多年的水稻栽培實踐中,克服種種困難,選擇野生水稻進行雜交,培育出耐水浸的品種“nui稻 ”,無論煮飯煮粥,香甜可口,廣受識者好評。此外,該村的龍眼、芝麻也是較有名的特色農產品,和旅游業結合,成為帶動該村經濟發展最有活力的因素。石寨村引入市場主體實現專業化運營;盤活鄉村閑置資產資源,發展旅游民宿、鄉村酒店等文旅產業;探索發展智慧旅游、休閑體育、健康養生、研學教育、文化創意、親子樂園、旅居車(房車)旅游等;有省級以上產業融合的休閑旅游品牌,包括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森林康養基地、工業旅游示范基地、體育旅游示范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