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 法治啟智
黨員干部化身“法治郵差”,調解現場變身普法課堂……當法律條文化作方言土話,當法治思維融入生產生活,一幅“辦事依法、遇事找法”的基層治理新圖景正在粵東客家山區徐徐展開。
今年1月2日,陸河縣以一場高規格動員大會拉開“法治啟智元年”序幕。作為“八五普法”收官之年的關鍵行動,這場覆蓋全縣的法治春雨,以黨建引領為根、法治啟智為魂,用一個月時間浸潤了128個村(社區)的田間地頭。
普法宣傳活動現場
夜幕下的河口鎮劍門村,新裝的路燈灑下暖黃光暈。村民羅大爺感慨:“干部們不僅送來《民法典》,還解決了我們夜間出行的難題。”曾幾何時,這條街道缺少路燈,導致群眾出行不便,后來陸河縣“法暖萬家黨員專項服務隊”在“周三夜訪”中發現民生痛點,黨員干部“馬上辦”,積極協調解決,才出現上面暖心的一幕。
陸河縣動員縣鎮村三級黨員干部組成多支專項服務隊,以“周三夜訪”為抓手,將普法宣傳與“入戶聯心”有機結合,他們帶著《用地建設十不準》手冊和“法治大禮包”走村串戶,既當政策宣講員,也當“難題破解者”。在共聯村,聯戶干部發現養殖戶對動物防疫法存在盲區,便立即協調獸醫專家開設專場講座;面對南萬鎮葉某的茶園邊界糾紛,司法所、駐村律師連夜繪制權屬示意圖,用《農村土地承包法》厘清四十載積怨。南萬鎮萬全村村民陳大伯感慨道:“過去有矛盾靠宗族長老,現在大家都認法律這個理。”
工作人員在群眾家中開展“周三夜訪”與普法宣傳活動
今年2月上旬,在河口鎮云峰公坪村,一場發生在養殖場的賠償糾紛鬧得不可開交,養殖戶劉某堅稱兩家工廠的看門犬肇事,廠主卻以“散養違規”反唇相譏。“法律不是偏袒誰,而是幫大家算清‘責任賬’!”河口鎮人民調解員獲悉情況后,馬上趕過去,曉之于情動之于理,把《民法典》攤在田間,開設“露天法治課”,責任賬算清后,三方當場簽下和解協議,20多名圍觀村民也記住了“動物侵權責任”、“土地承包經營權”等多個條款。
這樣的“調解+普法”場景,在陸河縣多個調解現場上演。螺溪鎮打造“螺溪有道”品牌,將每起糾紛化解變為法治教育:事前講法明確底線,事中明法厘清權責,事后析法鞏固認知。“螺溪有道”調解工作室成立以來,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200余人次,開展普法教育10余場,成功調解矛盾糾紛14宗,達到以調促宣、以法促調的良好效果。
據統計,自“送法下鄉”工作全面啟動以來,陸河縣司法局積極開展普法工作協調會,以“知‘耕’知‘地’守紅線”“和諧迎新春普法在行動”等主題開展法治宣傳活動,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截至目前,全縣法治宣傳活動已舉辦50余場次,較去年同期增長40%。一場場精心組織的活動,恰如春雨潤澤禾苗,給廣大鄉村帶去了法律知識的滋養。這期間,陸河縣司法局推動“調解+普法”深度融合,真正實現“化解一件、教育一方”,87起急難愁盼問題得以解決,輻射受眾300余人。
“多虧李律師耐心釋法,解開了我們的矛盾結。”螺溪鎮在拆除一座占地面積較大的危舊房屋的過程中遇到阻力,發現了兩種“不和諧聲音”,矛盾糾紛一觸即發。基于此,法律顧問入戶勸說,并對宅基地法律法規進行解讀,為群眾答疑解惑,消除“后顧之憂”,最終村民們思想通透了、權益明晰了、心結打開了,危房拆除工作順利推進。
針對山區法律資源不均問題,陸河縣司法局以就近安排、科學統籌、合理分配為原則,為全縣128個村(社區)配備優質法律顧問。針對土地流轉、繼承贍養等高頻問題開展“訂單式普法”,以鮮活有趣的語言普法,營造了濃厚的法律氛圍。村居法律顧問肩負起法治知識“投遞員”的重任,帶著最新法律法規與政策解讀,穿梭于鎮村講堂、村落之間,及時把法律知識傳遞到村民手中,暢通鄉村法治信息渠道。
今年以來,陸河縣村居法律顧問開展“訂單式送法下鄉”130余次,用“接地氣”的服務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正如陸河縣司法局主要負責人所言:“送法下鄉不是簡單普法,而是要通過法治啟智破除發展桎梏。”在陸河,當90后返鄉青年開始用《電商法》規范直播帶貨,當果農學會用《商標法》保護青梅品牌,法治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一群眾說:“從劍門村的暖心路燈到化解云峰公坪村的賠償糾紛,打通了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黨員干部用腳丈量民情,調解員以案釋法明理,法律顧問把條文譯成鄉音,進一步提高了大家的法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