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尾市海豐縣城東鎮大嶂村,春風拂過連片甘薯田。
汕尾市農業科學院種植業科研部主任方壯東蹲在田埂上,觀察新引進甘薯品種的田間表現。在他身后,是剛剛揭牌的汕尾市甘薯種質資源圃,更優質、更高產、更高抗的“汕尾甘薯”新品種將在此培育。
汕尾市甘薯種質資源圃揭牌。
“這里收集保存了全國各地甘薯種質資源200余份,都是從全國優秀的育成單位引進的優質甘薯新品種,相當于甘薯的‘芯片庫’。”方壯東說。
在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和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旱糧作物創新團隊的指導下,汕尾市農業農村局牽頭汕尾市農業科學院和廣東紅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汕尾市甘薯種質資源圃,通過利用寶貴的甘薯種質資源,不斷開展新品種的甘薯雜交育種等科研工作,為培育適應本地氣候和市場需求的優質品種奠定基礎。

汕尾舉辦甘薯新品種引進示范觀摩會。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而種質資源,是種子的芯片,也是發展現代種業、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汕尾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葉杰雄認為,資源圃的建立將加速本土化育種進程,助力培育出高產優質多抗且具有自主品種權的“汕尾甘薯”,為提升農民收益、保障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提供堅實支撐。
走進汕尾市農業科學院紅耕試驗基地,各種番薯琳瑯滿目,其中包括“廣薯68”“廣薯248”“徐薯37”“商薯22”等20余個新引進淀粉型甘薯品種。淀粉型甘薯具有豐產、高淀粉含量和抗性好等特點,適合作為加工原料。“我們將篩選出適合汕尾種植的優質淀粉型甘薯品種,提升當地甘薯產量,保障加工原料供應,不斷延伸甘薯加工產業鏈條。”汕尾市甘薯種質資源圃有關負責人說。
汕尾地處粵東沿海,光、熱、水資源豐富,氣候溫和濕潤,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非常適宜種植甘薯,至今已有400多年的種植歷史,是廣東的甘薯生產大市。近年來,汕尾不斷引進新的甘薯品種,讓小甘薯逐步發展成富民興村的大產業。
未來,汕尾將依托資源圃平臺,緊密結合“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聯合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推動品種選育、綠色栽培、精深加工全鏈條升級,全力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甘薯供應基地。
來源:南方+記者 陳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