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秦戲

西秦戲傳統(tǒng)劇目累積一千二百多個,分文戲和武戲。文戲的主要劇目有:“四大弓馬”、“三十六本頭”、“七十二小出”等。武戲多取材于東周列國、封神、隋唐、宋傳、水滸等演義小說。經過整理較有影響的劇目有《回窯》、《斬鄭恩》、《劉錫訓子》等。西秦戲名角和著名樂手人才輩出,群眾基礎根深。清末民初年間己擁有三四十個班子,如順太平、和天樂、祝壽年、順泰源、榮和春、慶豐年、振亞東、滿園春、慶壽年等,而演出地區(qū)更是遍及惠陽、潮汕、閩南、興梅、廣州乃至香港等地和東南亞各國。因歷史等原因,民國時期西秦戲仍在潮汕廣為演出,但解放后,只有海豐縣保留西秦戲專業(yè)劇團,潮汕地區(qū)的潮州、揭陽、汕頭三市已不見。而到現在,大眾化般的流行僅僅局限在海陸豐地區(qū)。2006年5月20日,西秦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劇照
西秦戲和其他戲種的淵源
西秦戲主要聲腔有正線、西皮、二簧,還有少量昆腔和雜調等。正線是其主要聲腔,稱為本腔。正線中又分二方、平板、梆子三種,以二方為基本曲調,與陜西的漢調二簧近似;平板接近皮簧戲的四平調(平板二簧);梆子與吹腔相近。故有學者認為西秦戲與秦腔、漢調二簧、徽劇均有淵源關系。此外,西秦戲的西皮與粵劇梆子(即西皮)相同;二簧接近廣東漢劇二簧。而植根在海陸豐后,西秦戲不斷創(chuàng)新吸取地方戲曲劇種和民間藝術的長處,并從中成功探索出屬于自己的獨特風格。呂團長表示,這也是西秦戲在海陸豐地區(qū)生存流傳的原因,同時也是以中州音韻官話演唱,但仍在全國很多地方的觀眾能接受歡迎,為本地區(qū)人民所喜愛癡迷的原因之一。“天下第一團”
西秦戲植根海陸豐之后,深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并迅速發(fā)展起來,在清代乾隆、嘉慶至民國年間,海陸豐地區(qū)竟擁有近40個西秦戲班,流行地區(qū)從原來的粵東、閩南、臺北擴大到廣州、香港、澳門及東南亞等地。鴉片戰(zhàn)爭之后,國內從政治到經濟、文化都發(fā)生巨大變化,古老而拘謹的西秦戲逐漸退回海陸豐,近代的西秦戲在海陸豐地區(qū)盛行之后,歷經坎坷,飽經滄桑。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前,經過戰(zhàn)亂災禍的西秦戲,處境更是艱難,只剩下一個瘡痍滿目的慶壽年班,西秦戲瀕臨湮沒狀態(tài)。所幸新中國成立之后,西秦戲獲得了新生,慶壽年戲班也更名為海豐縣工人劇團(后又復名慶壽年劇團),1956年海豐文化科正式建立,西秦戲更是如同枯木逢春般迎來欣欣向榮局面。同年慶壽年劇團接受政府登記,并改名為海豐縣西秦戲劇團。事實現狀,西秦戲專業(yè)劇團,目前全國只有海豐縣西秦戲劇團一家,因此海豐縣西秦戲劇團也被中央文化部稱為“天下第一團”。
一路迂回曲折終大獲異彩
新時期的西秦戲藝人不斷吸收學習兄弟劇種和民間藝術的長處,以豐富和提高自己,在傳承的同時不斷革新,終獲異彩,功勛卓著。2005年,海豐縣西秦戲劇團團長呂維平與呂匹先生合作整理并重新排練《劉錫訓子》,應邀赴澳門參加演出,全場觀眾掌聲如潮,在次日的慶典酒會上,在觀眾的強烈要求下再次演出,獲得好評不斷。同年10月,劇團以此劇目參加第九屆廣東省藝術節(jié)大賽,獲得了大會演出劇目獎,呂維平個人也獲得表演二等獎和導演三等獎。而大會首席評委曲潤海在觀看后,欣然揮毫贈詩:“劉錫訓子別有趣,椅子旋轉特異功。民間藝術需保護,千頭萬緒先繼承?!?/span>
2006年西秦戲獲國務院頒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此后應邀前往港、澳等地區(qū)進行演出,每一次驚艷亮相于舞臺,均掌聲雷動,好評不斷。
——《劉錫訓子》現場劇照
而2011年6月,劇團組織排練《寶蓮燈》、《趙氏孤兒》等劇目,隨汕尾市政府訪問團赴印尼進行友好訪問演出,擴大了西秦戲在海外的影響;同年組織創(chuàng)作排練了西秦戲新編歷史劇《留取丹心照汗青》,參加第十一屆廣東省藝術節(jié)榮獲七個獎項,呂維平在劇中飾演民族英雄文天祥,獲優(yōu)秀表演獎(一等獎)。翌年3月20日晚,《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劇在中央電視臺CCTV11戲曲頻道“九州大戲臺”欄目首播,獲得了較高的社會關注度,并引起了國家文化部有關領導的關注。該劇被評為2011年廣東省文化藝術精品工程扶持專項資金項目,榮獲第八屆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九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首屆廣東省優(yōu)秀劇目獎等殊榮,中央電視臺《戲曲采風》欄目做了《走進西秦戲》專題報導。
而在今年的11月,更是在展示優(yōu)秀作品、推出戲曲人才的大型藝術交流平臺——“中華頌”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展中,脫穎而出榮獲金獎!
——部分獲獎證書
西秦戲一路走來,風風雨雨,在新時期取得功勛卓著成就,離不開“天下第一團”的海豐縣西秦戲劇團團長呂維平先生三十多載的努力付出。
少年時期的“一見鐘情”,成了此生義無反顧的決心
從藝至今已三十二年,一路艱辛付出,為了將瀕臨困境的古老戲劇傳承并發(fā)揚光大的海豐西秦戲劇團團長、國家級“非遺”西秦戲代表性傳承人呂維平稱:這是緣分,更是一種責任。


傳承:承起來傳下去
雖然西秦戲發(fā)展至今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并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近年來,在流行文化的強烈沖擊下,西秦戲面臨日益凋零的局面。加上廣袤的農村依舊是他們的主要舞臺,因為主要演出是面對農村,條件比較艱苦,經常是到一個演出的農村地區(qū),找個空房子或者寺廟,然后藝人們一人一個蚊帳,就地躺下休息。而曾有藝人笑稱“最喜歡冬天,因為穿著厚重的戲服,演著演著就暖和了,而最難熬的是悶熱夏天,笨重的戲服,厚重的妝容,加上舞臺燈光的照射,氣溫可高達四十來度,藝人們除了要忍受高溫,還要將表演人物的精、氣、神演繹到位?!睏l件的惡劣,加上演出的收入并不高,給西秦戲藝人的生存帶來嚴峻的挑戰(zhàn)。
——2016“粵戲越精彩”粵劇與全省地方戲曲劇交流演出暨學術研討會幕后花絮
同時,呂維平稱:西秦戲主要是講述國家情懷、忠孝節(jié)義方面,很久以前就是一種成熟的劇種,表演氣派大方、慷慨悲歌,保留了大西北的豪情壯志。要學好戲、演好戲,必須“要吃得了艱苦、守得住貧寒、耐得住寂寞”。愿意投身這一行業(yè)的人才不多,導致了西秦戲“后繼無人”。“因為老一輩終究會離開,而戲劇只能言傳身教,并通過師承代代相傳,這是無法靠文字記錄能傳授的,所謂“三年出一個狀元,十年出不來一個名角”。
對此,作為這一古老珍稀劇種的傳承人、“天下第一團”的團長,呂維平深感責任重大,呂維平坦言:“一路走來,亦曾陷入困惑,但是幾十個團員常年不辭勞苦跟著四處奔波,仍堅持傳承并宏揚創(chuàng)新這個歷史悠久的劇種,讓我感覺充滿了力量”。
同時,呂維平希望政府和社會加大重視這些幾經滄桑保留下來的珍稀劇種,予以大力保護和扶助,改善劇團生存困境和藝人們生活環(huán)境,讓更多人關注并參與進來,使得演繹了幾百年的古老劇種得以發(fā)揚光大,走向輝煌!
“承起來,傳下去”

——參加瓊粵閩臺及東南亞地區(qū)閩南話系戲劇交流研討會與秘書長崔偉合影

——出席全國戲劇代表大會與當選中國劇協(xié)主席濮存昕,副主席芧威濤合影

——出席全國戲劇代表大會與中國劇協(xié)尚長榮主席合影

——出席全國戲劇代表大會與省文聯專職副主席李仙花、粵劇院院長丁凡合影

——出席全國戲劇代表大會與京劇表演藝術家孟廣祿合影

——榮獲德藝雙馨藝術家合影
借《金羊網》中一段話,致敬于為藝術事業(yè)奉獻一生的藝人們:“對于堅守傳統(tǒng)文化的一代代藝術家,心中沒有一種堅定的力量,是難以超越物質世界去堅持精神追求的。當他們背棄繁華,披袍帶甲,與古人心血相通,迷的是忠烈英魂,信的是堅貞報國,又有何不可?”
--本文由汕尾傳媒網原創(chuàng),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作者:?蘇靜思穎 汕尾傳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