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惠州史跡文化行隨筆(1)
陳治贈? 2021年11月10日
? ? ? ?天高云淡,微風輕佛清爽。晴空萬里,陽光溫情襲人。國泰民安,深秋好遊賞。10月31日,惠集讀書社、海豐縣陳炯明學術研究會(籌)、西子家鄉風情網等,共同組織了別開生面的“辛亥革命惠州史跡文化行”。涉足惠州、惠陽、惠東一市兩縣,瞻仰9處歷史人文景點,緬懷前輩英烈留下的業跡。沿途順道領略鄰地鬧市的市政建設和僻壤的田園風光。首站為淡水,惠陽(古稱歸善)歷史名人“鄧承修故居”。
? ? ? ?據介紹,鄧承修故居原稱壺園,建于清光緒初年。建筑為仿北京四合院布局,整體呈長方形,占地面積703平方米,由兩棟房屋、回廊、庭院等組成。建筑結構獨特,屋內裝飾、木雕、彩畫等均采用客家民居傳統工藝,是惠州市保留較為完整的一座歷史名人故居。在清代嶺南私家園林中別具一格,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2004年,壺園被列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惠陽區政府撥款對其進行全面恢復性修繕;2015年,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 ? 淡水鄧氏,是古歸善屈指可數的富俗家族。1841年(辛丑歲),鄧承修出生于淡水鹽商世家,書香門第。20歲中舉進入仕途建功立業,一路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筆者學識淺薄無力撰文,又從不抄文摘句,將前賢的考證據為己有。謹將由廣東省社科院著名教授趙立人先生撰寫的《鄧承修》(大作載《廣東省志·人物志》),全文轉載:
? ? ? ?鄧承修(1841—1892),字伯訥、德安,號梅生、鐵香,廣東惠陽談水人。清咸豐十一年(1861)中舉。同治二年(1863)捐郎中,簽分刑部。同治八年補刑部四川司郎中。同治十二年授浙江道監察御史。時廣東當局借罰款為名,抽收“闈姓”(以猜買科舉考試中者姓氏來定輸贏的賭博方式)財款以充軍餉,實際允許其合法化,嚴重敗壞廣東民風。鄧奏請革除這弊政,為清廷接納。光緒元年(1875),因父逝而居喪。期滿補江南道監察御史,嗣轉云南道監察御史,屢上奏疏揭露時弊,彈劾貪官污吏,以直言放諫領動朝野,被譽為“鄧鐵漢”。
? ? ? ?光緒六年(1880)七月,鄧承修奏言:“在朝之臣,因循弛慢,屢失事機,及邊奏急來,則舉動倉皇,絕無處置。……請調左宗棠人輔,委以軍國大柄,使內修政事,總兵權。”獲清廷接納。光緒七年十一月,疏陳湖北財政、吏治積弊,并劾湖廣總督李瀚章荒淫貪酷。清廷派左宗棠查辦,革道員楊宗濂等職,李瀚章旋亦解任。
? ? 光緒八年(1882),遷工科給事中。正月,奏陳關稅侵蝕之弊。同年八月,就日本干涉朝鮮政務及侵占琉球事上疏,指出日本在“臺灣之役,姑為嘗試,而我不聞以一矢加遺,擲金錢數十萬以求一日無事,此其所以肆然無所復忌也。而泰西各國,因而得以窺吾虛實。”對日本的侵略行為,“宜全力爭之,不宜絲毫遷就,啟列邦以輕量中國之心。且日本非果富且強也,彼之悍然不顧者,徒以中國之重發難端耳。”他建議云集南北洋戰艦,聲言將東渡,分批出洋巡弋,以威懾日本本土,駐朝鮮之水陸各軍亦暫緩撤回;布置既定,然后就琉球問題向日本嚴正交涉。從當時中日實力對比來看,鄧承修的建議是切實可行的,但清廷不納。光緒九年,轉戶科掌印給事中。是年八月,以法國侵略越南,外患日深,請敕百官廷議以定國是。光緒十年五月,授內閣侍讀學士。六月,法軍炮擊基隆,鄧上疏,主張三路出兵,急攻越南法軍,則沿海之禍可紓。七月,補鴻臚寺卿,疏請特詔唐景崧募軍出關赴越南,與劉永福并力攻取,王德榜軍同時并舉,得到采納。在中法戰爭期間,鄧承修共上13起陳議軍事的奏章,多見采納,對中國軍隊在越南戰場奪回主動權有積極的作用。
? ? ? 同年七月二十日(8月29日),奉命赴鎮南關與法使會勘中越邊界事宜。十月抵廣西龍州,十一月八日(12月13日)與法使浦理燮會于越南文淵。法使以廣西巡撫李秉衡掌握兵權為借口,拒李參與會談,經鄧力爭,法使才放棄這一無理要求。在會談中,鄧承修堅持按照《中法會訂越南條約》的規定,先議改正邊界,法使則力主先勘原界,目的是借此拖延執行,最終逃避條約關于改定邊界的規定。法使多方恫嚇,鄧不為所動,聲言如只勘原界而不更正,“即斷我頭亦不能從”。但在法國外交部的要挾下,清廷下達“先勘原界,再商更正”之諭,他一再上疏抗爭,清廷仍電旨催促先勘原界,所爭新界,暫置不論,實際是向法方全面屈服。光緒十二年(1886)二月,上奏稱患病,請暫停議,俟秋后再勘,清廷不允,嚴旨詰責,有“耆英治罪成案俱在”之語[按:咸豐八年(1858)耆英受命至天津與英、法使會談,受到侮辱,后未獲旨準即回京,被咸豐帝賜死],并下部嚴議,鄧承修不得已,扶病會勘。光緒十三年二月,與法使定約署押,爭回部分土地。鄧承修感于劃界談判中不能行其志,頓首流淚,自陳衰病,慈禧賞假休息。翌年假滿,鄧仍以病為由,3次上疏請求解職,最終獲準。是年四月離京,回惠州主講豐湖書院;光緒十五年五月,又創辦崇雅書院,以“端學術,正人心”為學規。能詩,善書法。光緒十七年十二月病逝于惠州(趙立人)。
? ? ? ?筆者感言: 趙立人老師以神來之筆,勾勒出鄧老前輩一生的精彩。其在腐敗入髓,烏煙瘴氣籠罩的晚清政權,能獨善其身,為官清正,不畏權貴,直言革除弊政,彈劾貪官污吏,領動朝野的錚錚鐵骨,令人震撼。其寧能可斷頭,也不輕言放棄寸士的愛國精神,令人欽佩。憤清延之糜爛,辭官回籍辦教育,其“端學術,正人心”的呼聲如雷貫耳。撫今追昔,令人贊嘆,感慨萬端。
“鄧承修故居”閃爍著中華民族的精華。筆者由衷說一聲:惠陽黨政將“鄧承修故居”辟為人文景點,中共黨員教育基地,讓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光芒四射,確有遠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