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治贈? 2021年11月19日
? ? ? ? “蓉鏡小學校舊址”,位于惠東縣白花鎮夏竹園村村邊。是辛亥革命惠州史跡文化行的第4處人文景點。
? ? ? ? ?據《惠州日報》(2013年5月、2018年8月、2018年10月,下同)報載:“蓉鏡小學校舊址”原是一戶姓黃的住宅,因黃家無傳人,瓦房閑置。1870年,夏竹園村人陳廷輝在此捐資辦學,命名蓉鏡山房。1928年,陳廷輝再次捐資擴建校舍,更稱為“蓉鏡小學”。1949年更名為“夏竹園小學”。直到1992年,這里仍是該村小學。1993年,夏竹園小學新建教學大樓落成后,夏竹園小學遷往新址。這里作為廠房出租,幾年前又改作白花鎮客運站。2013年,惠東縣人民政府確認“蓉鏡小學校舊址”為“惠東縣不可移動文物”。
? ? ? ? ? 據《惠州日報》報載:“蓉鏡小學”為中西合璧騎樓式建筑,坐西北向東南,占地面積147.5㎡。磚木結構,高兩層,布瓦硬山頂。建筑正面一、二層均置拱門式騎樓,二樓騎樓外側置矮欄。樓面原為木板棚上鋪設方階磚,中間置木樓梯。“蓉鏡小學校舊址”對研究當地教育發展歷史具有較高的價值。
? ? ? ? ?惠州歷史文化深厚,歷來重視教育,惠東縣也不例外。辛亥革命惠州史跡文化行,當然包括關注教育史。但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著重探研與辛亥革命以及與陳炯明血肉相聯的史跡。設定“蓉鏡小學校舊址”為此行的瞻仰景點,不是空穴來風,無的放矢。
? ? ? ?據惠州學者、本次文化活動發起人之一、兼向導東江(網名)先生介紹: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陳經在家鄉發動和組織百多民軍,深夜在蓉鏡小學前操埔集結,參加陳炯明、鄧鏗領導的1911年11月1日清晨啟動的淡水起義。陳經在蓉鏡小學前操埔作戰前動員,視死而歸,民軍情緒激昂,吼聲如雷。淡水光復,隨即率部乘勝進攻惠州。在惠州城郊馬安(原名馬鞍)與清軍的激戰中受傷被俘,被殺害于府城萬石坊(今中山南路),年僅19歲。
? ? ? ? 東江先生稱:陳經(1892-1911),歸善縣白芒花人(今惠東縣白花鎮)。惠州府中學堂學生。1908年(16歲)加入同盟會。民國成立后,人們取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在惠州西湖點翠洲建“留丹亭”,紀念陳經等15名辛亥革命烈士。
? ? ? ? 說來也怪,剛到“蓉鏡小學校舊址”,晴空轉陰沉,飄灑下些許小雨。究竟是陳廷輝、陳經等先賢志士看到后輩們不忘歷史,緬懷故跡的癡心喜極而泣?還是上蒼嘆息地方對文物史跡關愛不周而垂淚?筆者不敢妄加揣測,但“舊址”滿目辛酸,則是掩蓋不住的事實。
? ? ? ?“舊址”騎樓首層,仍保留著白花鎮客運站售票柜臺、墻上掛著運行線路圖等遺物。二層空空如也。樓后平房不知是教室還是廠房,垃圾遍布。整座建筑,既沒有只字彰顯先輩鄉賢陳廷輝辦學的愛心,也不清楚“蓉鏡”作校名的緣由,更沒有片紙展現近代英雄陳經奉獻的熱血。門口那塊“不可移動文物”的牌子,顯得蒼白與無奈。
? ? ? ? “蓉鏡小學校舊址”,作為研究當地教育發展歷史的景點也好,作為陳經等辛亥革命烈士的史跡供人懷念也罷,都應當有點實際內容點綴。“舊址”沒有鄉賢辦學和烈士獻身的史跡內容,仿佛是在訴說客運站的成敗。騎摟形容憔悴,壯志盡失,令人扼腕痛惜。
? ? ? ?在“留丹亭”,東江先生嘆慨:留丹點翠,是現今惠州西湖的精華景致之一,游人賞覽西湖必到之地。如今人們浸步西湖欣賞美景的同時,還有沒有人會想起當年的青年英雄陳經?想起那些為國家、為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
? ? ? “蓉鏡小學校舊址”何嘗不是如此。只有一塊“不可移動文物”的牌子,又能給后人留下什么?令人搖首唏噓。
? ? ? ? 怨不得地方當局。1912年陳炯明主政南粵,改歸善縣為惠陽縣。自1949年5月始,惠東縣曾3次從惠陽縣析出又并入,相關歷史資料在分分合合的過程中難免流失。再加上對歷史相對知情的老一輩日趨凋零,官方專業人士不足,以及政治因素的影響,史料的收集、理順難度較大。出現有地方歷史文化的遺跡,又沒有史料配置或史料缺失的狀況情有可原。況且,這種狀況不是惠東縣獨有,而是屬于司空見慣的普遍現象。
? ? ? ? 有個信息值得注意。“蓉鏡小學校舊址”是歷史文化遺跡,還是紅色舊址?如何定性?地方當局可能舉旗不定,有可能是目前“舊址”現狀不善的重要原因。
? ? ? 《惠州日報》(2018年08月20日)披露:根據《惠東紅色遺產檔案》記載,蓉鏡小學還是白花區農會舊址。據了解,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時期,中共黨員何友逖在當時的蓉鏡山房主持成立農民協會,農會辦公地點就設在蓉鏡山房內。抗日戰爭時期,白花區農會改名為“農抗會”,中共地下組織曾在這里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發動農民開荒生產,出錢出糧,踴躍參軍參戰。夏竹園村委會希望能將蓉鏡小學校列為惠東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更好地保護紅色舊址。
? ? ? ? 這是一個需要認真探討的問題。中共地下組織占用“蓉鏡山房”、“蓉鏡小學”是否屬實?建議慎重核對,客觀審視。
? ? ? ? 其一、占據學校,讓學生無處讀書,是中華民族之大忌。中國歷史上的舊派別、舊軍人,甚少敢冒這天下之大不韙。占用“蓉鏡山房” 、“蓉鏡小學”持續長達20年(1925—1945年),中共惠陽縣地下組織,難道真的那樣愚昧?難道真的不如歷史上的舊派別、舊軍人?千萬別讓百年輝煌的中共背上不尊重教育的黑鍋。
? ? ? ?其二、在地方淪陷,日、偽當政的態勢下,中共惠陽縣地下組織竟然可以堂而皇之將“蓉鏡小學”作為“農抗會”的辦公地點,轟轟烈烈領導地方抗日救亡,是否符合客觀?
? ? ? ?其三、據《惠州日報》的報載,“蓉鏡山房”原址是瓦房民宅,被作為“農會”會址。“蓉鏡小學”騎樓,應該是1928年興建。抗日戰爭歷時14年(1931—1945年),騎樓又被作為“農抗會”辦公地點。學生還能上課嗎?研究當地教育發展歷史從何說起!
? ? ? ?其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支撐中華民族立于不敗之地。優秀傳統文化都飽含愛國主義的豐富內容,紅色文化不是唯一。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辛亥革命又是中國歷史進程的一座永垂不朽的里程碑。“蓉鏡小學校舊址”如何定性,要尊重史實,杜絕任意編造或牽強掛靠的不良習慣。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