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鏡兵
彭湃同志早在1921年4、5月間,在跟中共黨員施存統的一次談話中就明確主張:"中國是農民占多數,中國的革命要依靠農民"。當年7月,彭湃在海豐縣城組織社會主義研究社和勞動者同情會,主張"促成教育和貧民接近"。公開向工農宣傳社會主義。當年9月,社會主義研究成員出版《新海豐》兩月刊,宣傳馬克思主義,新的哲學思想和革命人生觀開始在知識青年中傳播。
1922年5月,辭去了海豐縣教育局長的彭湃,與楊嗣震、李春濤等在海豐縣城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海豐地方組織,以"赤心小組"名義出版《赤心周刊》,繼續宣傳社會主義。可是,經過近一年的宣傳活動,彭湃感到"背后絕無半個工農,街上的工人和農村的農民也絕不知我們做什么把戲"。于是,彭湃決定到農民中工作。
6月下旬,彭湃到離家不遠的赤山約幾個村訪問農民,開始了他正式從事農民運動。彭湃組織農會,一開始就有明確的理念:"1、圖農民生活之改造;2、圖農業之發展;3、圖農民之自治;4、圖農民教育之普及"。農會的政策摡括起來就兩點:"1、對付田主;2、對付官廳。既經濟斗爭與政治斗爭并進,使農民有經濟斗爭的訓練及奪取政權的準備"。彭湃還畫了一張代表13個約(赤山、羅山、北笏、鹿境、雷峰、聯峰、西河、銀溪、守望、守望分會、平崗、青湖、汀洲約)的農會示意圖,把海豐縣城緊緊包圍著。
1922年7月29日,彭湃經過艱苦深入的工作,與張媽安、林沛、林煥、李老四、李思賢在他的得趣書室成立了"六人農會"。雖然僅有6個人的農會,但是,成立時卻是非常嚴肅認真的,不但每個人要立誓,要約定要保密、要遵守紀律。同年10年25日,"六人農會"擴展到了500多人,于是,在彭湃的親自籌劃下,赤山約農會正式成立。赤山約農會成立以后,農會的影響與日俱進,加入農會的人成倍增加。
1923年元旦,海豐總農會成立,彭湃任會長,楊其珊任副會長,下轄13個約農會。海豐總農會設農業、教育、仲裁、宣傳、財政等部和農民藥房等職能部門,加上《農會利益傳單》中的"抵抗戰亂"、"團體正當防衛",海豐總農會儼然是一個政權單位。海豐總農會成立以后,注重為農民排憂解難,調解群眾中的爭執,開辦農民學校,植樹造林,領導農民同地主作斗爭,恢復災后生產。海豐總農會的所作所為,件件都是為民所想,不但在海豐縣內影響良好,同時對外縣的影響也極大。許多鄰縣農民自發組織或請海豐總農會派人前往幫助組織農會。到5月底,海豐、陸豐、惠陽三縣已有農會員20多萬人,6月,在海豐成立惠州農民聯合會。接著,農會發展至紫金、普寧、惠來。7月,在海豐成立廣東省農會,彭湃任會長。
1923年7月26日和8月5日,海陸豐等縣連遭兩次強臺風襲擊。為了農民的生存考慮,海陸豐總農會決定最多三成交租,此舉遭到地主階級的反對。8月16日(農歷七月初五日),海豐反動縣長王作新下令武力鎮壓農會,抓捕副會長楊其珊等25位農會干部。這次農會遭鎮壓,因發生在農歷七月初五日,史稱"七五農潮"。
海豐總農會雖然遭反動當局鎮壓、取締,但是,覺醒后的農民并不畏強暴,他們繼續要求入會,農會在逆境中照樣壯大著。
在"七五農潮"中脫險的彭湃,輾轉來到汕頭,聯系澄海的杜式榜,在汕頭附近活動,不久成立了有海豐、陸豐、惠陽、紫金、普寧、惠來、澄海、潮安、五華等10縣參加的惠潮梅農會籌備處,并在汕頭新馬路榮慶里9號設址辦公。
1924年初,海豐總農會再次被反動當局鎮壓,王作新再次出布告取締農會。彭湃做好了周密安排,以"十人團"的形式,分片秘密活動,然后,他離開海豐前往廣州。
"十人團"是從上到下,1人聯系10人,形成金字塔型的組織系統。由楊其珊、鄭志云、彭漢垣等分別領導,繼續斗爭。廣大農民知道農會組織還在,許多農民繼續要求入會,他們說:"生為農會人,死為農會鬼,殺頭也要干的"。農會的老會員則迫切要求武裝自衛。
據統計,自1923年9月起至1924年12止,海豐新加入農會組織的有6300人,其中辦了會員證的有1300人。
從"七五農潮"中,彭湃深深體會到,農民要革命,必須要有武裝。當年,社會主義青年團粵區第二次代表大會決議指出:"海豐有偉大的農會組織,現雖為反動勢力所壓迫,但因應付得法,基礎并未有損壞,實為將來東江農民運動之中心……",決議還要求"農民協會成立,會員應擇其最覺悟之分子,組織十人團,為全會之骨干","十人團之入團應設誓或其他表示盡忠于無產階級之形式,如識字之會員,則使其簽字"。
史家稱這次農民運動"是建黨初期范圍廣、影響大的一次農民運動……為后來更大規模的農民運動埋下火種,提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