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鏡兵
正當1926年8月,標志海陸豐農運高潮的兩縣第二次農代會先后召開,把海陸豐農民運動繼續推向高潮的時候,廣東的革命形勢已經逆轉,全省很多地區的農民運動在同年的下半年進入了困難時期。
國共合作進行的國民革命,自孫中山逝世后,便在國民黨內產生了反對"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的右派勢力。同時存在一股正在形成的新右派,即蔣介石派。他們好些人原來傾向革命,這時還打著革命旗號,形式上打著孫中山的繼承人。隨著兩次東征和北伐戰爭的勝利,逐步控制了黨、政、軍大權的蔣介石,及以他為首的新右派分子,開始磨刀霍霍,準備隨時絞殺革命。
? ? ? ? ? ? ? ? ? ? ? ? ? ? ? ? ?
在這種形勢下,政治局勢的每次變動,都在農村的階級斗爭中得到迅速的反映。蔣介石一手制造的"中山艦事件"、"黨務整理案",受到地主豪紳的竭力支持。各縣的右派縣長也撕下假面具,充當了破壞農民運動的急先鋒。
同年冬,廣東的政治形勢繼續逆轉,農民運動已發展到一個嚴重時期。中共廣東區委面對蔣介石集團越來越公開暴露出來的反共面目,覺察到革命陣營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破裂的危險。中共廣東區委于11月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指出:"不能希望新軍閥能長期同我們合作,因此,"要預備我們的力量,去組織民眾,強固民眾的勢力"。這樣,一旦爆發大斗爭時,"我們才有勝利的希望"。中共廣東區委亦以此精神,指示全省各地黨組織,對當前嚴重局勢應采取之策略,尤其要進一步加強黨對農民運動的領導。
1926年下半年,為了落實加強黨對農民運動的領導,海陸豐黨組織的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地委用全力去整理并擴大黨的組織,"做到面向農村,吸收農民黨員,主要是"以是否忠實而勇敢的為農民利益斗爭為標準"。至12月,海陸豐的黨員有700余,此后發展更快,至1927年3月,海陸豐兩縣黨員增加到4000名。海豐11個區都建立了黨的部委,已成立鄉農會的850個鄉其中334個有了支部、小組或黨員。陸豐建立3個黨的部委,領導10個區的區鄉支部,在海陸豐黨員總數中,陸豐黨員約1000名。海陸豐重要的大鄉村大概都有了支部、小組或黨員了。海陸豐有4000名黨員,這在當時全國、全省都占很高的比例。據文獻記載,1927年2月,廣東有8000名黨員,同年4月增到9027名,廣東的黨員人數居全國前列,海陸豐的黨員數則占廣東全省的近半。
為了提防國民黨右派集團的反革命逆流,海陸豐黨組織除了擴大黨員隊伍、加強對農民運動的領導外,還主動作為,提高農民自衛軍戰斗力。海陸豐農民自衛軍大隊(亦稱海豐農民自衛軍大隊),1926年春經廣東省政府核準編制與供給,設2個中隊,代替駐防軍分駐海豐、陸豐兩縣,維持社會治安。其實它是中共海陸豐地委直接領導的海陸豐兩縣農民自衛軍的一支常備隊伍。在全省,如此常備與正規的農軍大隊,亦唯此一支。海陸豐農民運動的發展與鞏固,實有賴于這支隊伍。為了擴大農民自軍的戰斗力,海陸豐黨組織決定:一方面加派軍事人員到農村去訓練不脫產的鄉村農軍;另一方面設立農軍教練所(又稱農軍學生模范隊),招收學員,以擴大常備農軍隊伍,提高它的戰斗力,應付可能發生的反革命逆流。
海陸豐地委非常重視對農軍的領導,同時注重在農軍中吸收積極分子入黨。至1927年4月初,這個百多人的教練所,已有黨員90余人。教練所學員還未結業,"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這批學員便在海陸豐地委和農軍大隊的領導下,以高昂的斗志投入了武裝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