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鏡兵
1928春,土地革命在海豐縣大部分鄉實現后,“縣委為養成農民的合作精神”,在農民運動基礎較好的黃羌林場麻竹村,建立一個“公共食堂”(即集體農場)。由當地任縣裁判委員的陳桂招和農會長宋家賢召集麻竹七村家長會說明七鄉合成一個大家庭的意義,合后共同耕種,共同吃飯,各家的糧食和豬牛都歸公,征求大家的意見。到會的人有的說同意,有的說大家合我也合,宋家賢把同意的人名登記起來,最后全部都愿意合。
會后,按七個村分為七組,各戶將稻谷挑到組統一保管,集中加工成白米,辦起集體食堂,誰的豬肥壯就抓來殺,咸菜(泡芥菜)也集中保管,牧牛隊牧童抓的魚也交給食堂。男女老少都有分工,強勞動力編成耕田隊,少年組織牧牛隊,老年婦女帶小孩,婦女出工時將孩子交給老人,收工時帶回,每組安排三幾個婦女煮飯。
公共食堂建起后即播早造谷種。山區的秧苗是帶土的“鏟秧”,過去各戶在每塊田角或鄰近幾塊田合播一塊秧苗,現在選擇在一大片田中間的一塊田統播。用一節大竹管做成“柝”,安排一人負責,天微亮在全村敲打,叫人出工。敲了六七天,大家說太早,有意見、于是改為按老習慣時間敲打。
集體勞動、集體吃飯不久就出現問題,耕田隊的人先到田,等隊長到田才開工。在食堂,各人裝飯,吃得慢的人和小孩往往吃不飽,農會干部就教育大家要互讓。雖然出現這些問題,農民還是繼續堅持,當年3月,國民黨軍進攻,農民把糧食藏上山,仍然不散,男女老少齊心抗敵,集體開飯,雖然犧牲幾個人,仍不氣餒,至全部糧食吃完,國民黨實行殺光、搶光和燒光的“三光”政策,各人才逃散。
麻竹辦公共食堂、農民叫“合大家”,當時頗引起人們的興趣,前往參觀,紅二師也有官兵聞名前往參觀的,周邊農民有“麻竹石陂下,共產合大家”的順口溜流傳。
對這種“公共食堂”,趙效民主編的《中國革命根據地經濟史》寫道:“廣東省海豐縣北路麻竹村建立的集體農場,除進行集體勞動外,還以鄉為單位集體開伙,吃大鍋飯。這是一次’均貧富’和實現‘世界大同’的試驗。但是由于它們與農民私有觀念相沖突,不能激發他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
(資料來源于《中國共產黨海豐地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