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二八”事件是因情報失誤而引起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件,但省委對事件的看法和處理產生的影響,比事件本身的錯誤有過之而無不及。
1927年12月27日,在陸豐的東江特委委員鄭志云聽河田情報人員報告,國民黨軍隊陳濟棠先鋒隊600人侵人河田,當夜向報告人核對,說是確實,便于28日早上7時電告在海城的彭湃,彭湃召集東江特委和縣委委員聯席會議,討論對策,決定不同來敵正面作戰,退上黃羌,并召開在城機關黨員傳達部署撤退。下午二時多,開始撤出,剛克復碣石、河口駐陸豐的第二師,也接通知開上朝面山、中峒大本營。機關部隊一撤退,群眾有的驚慌失措。東江特委至黃羌后,探得情報失實,河田并沒有敵情,于30日下午同縣委相繼回縣城。機關部隊這次移動,不但引起群眾慌亂,境外地方反動武裝也蠢蠢欲動:西境的蔡騰輝把步哨放至距縣城30里的分水凹,陸豐甲子警署更伙同逃在惠來葵潭的反動分子陳子和、馬思逵,糾集博美產田村的長發黨徒拼湊所謂白旗隊,乘虛入侵南塘,進踞陸豐縣城,抬出蕭覺當縣長。至工農革命軍第四師開來后,前往平亂才將反動武裝擊退。
這事起因在12月28日,所以稱為“二八”事件。
(史料來源于:《中國共產黨海豐地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