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紅宮紅場舊址,位于廣東省海豐縣海城鎮人民南路。
紅宮原為明代學宮。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29年)海豐知縣鄭源所建,其面積為1850平方米。現存建筑有靈星門、拱橋泮池、前殿大成殿(又稱“文廟”)和兩廂配殿。兩廂配殿現保存許多革命文物。大成殿是紅宮主體結構。大成殿重檐歇山頂,據記載屋內置五柱斗式梁架,有瓜柱、插枋、雀替等裝飾其上,墻上照大革命時期原樣貼有“打倒軍閥”、“工農兵團結起來”、“蘇維埃政權萬歲”等標語,室內擺著長凳,主席臺居上首,上覆紅布,都按大革命時期的原貌布置。
1927年在中共東江特委和彭湃同志的領導下,在“八一”南昌起義部隊紅二師的幫助下,海陸豐人民繼4月和9月兩次武裝暴動之后,10月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奪取政權。1927年11月18日至21日在這里召開海豐全縣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成立海豐蘇維埃政府,通過了“沒收土地案”等八項政治綱領。大會場四周和街道都粉刷成紅色,會場用紅布覆蓋墻壁,代表紅色政權,因此把學宮改稱“紅宮”。此后,革命政權的許多重要會議都在這里召開。
紅宮東側的紅場舊址,原為明代“社倉”,清代時稱“東倉”,清末倒塌成為草埔,因此當時稱該地為“東倉埔”,占地2.2萬平方米。海豐蘇維埃政權成立后,彭湃同志號召在此地興建紅場大門和司令臺。大門門額上浮塑“紅場”兩個大字,兩邊浮塑“鏟除封建勢力,實行土地革命”的對聯,紅場中央設有傳聲臺。12月1日在這里召開5萬多人參加的大會,慶祝海豐蘇維埃政府成立。1928年1月初,董朗、顏昌頤等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與葉鏞、袁裕、徐向前等率領的廣州起義部隊在此勝利會師。1986年在紅場中心安放彭湃烈士銅像。
紅宮、紅場及保存的革命文物,猶如一篇波瀾壯闊的革命史章,向人們展現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的光輝事跡,激勵著后人沿著先烈開創的道路奮勇前進。
1961年國務院頒布“紅宮紅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