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5月,彭湃留日學成回國。7月,在海豐縣城組織社會主義研究社,學習馬克思主義,向工農宣傳社會主義,同年9月,與海豐學生聯合總會一同創辦《新海豐》雙月刊,用于宣傳新思想,刊物發行后在海豐地區具有一定影響力。
1922年5月,彭湃和其留日同學楊嗣震,李春濤等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海豐組織,任海豐縣教育局局長的彭湃組織全縣學生舉行紀念游行,并親自創作了《勞動節》,讓游行群眾高聲傳唱。這次游行,是海豐歷史上第一次紀念五一勞動節的游行。加上此前五四運動的影響,以彭湃為代表的一批有志青年堅持不懈地在往后的歷史歷程中,推動著海陸豐人民在政治、思想上的解放,為后來提高農民的思想覺悟、推動農民運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然而,受到五一勞動節游行活動的影響,彭湃遭到當地士豪劣紳攻擊,被迫退任教育局局長職務。當教育救民救國的理想道路受到挫折后,彭湃深感封建勢力和地方軍閥的強大。面對海陸豐地區薄弱的工農基礎,他下定決心深人海豐縣城東郊的赤山約地區進行革命宣傳。經過一番艱苦細致的工作,1922年7月29日,彭湃與張媽安、林沛、林煥、李老四、李思賢五位思想覺悟提高較快的青年農友成立了“六人農會”。
?“六人農會”提出,要領導農民開展“同盟罷耕”,打擊土地豪紳和惡霸勢力,使農會一開始就帶有濃厚的政冶色彩。農會開辦一所農民醫藥房,為農民看病提供優惠。農民從中受益,明白農會的好處,知道農會是真正為農民著想,因此農會大受農民歡迎,規模逐漸擴大。而彭湃本人,為表其決心,將彭氏分家之后自己拿到的地契送還給佃戶。他以“邀約看戲”的名義,將這些佃農相約集中到龍舌埔廣場,當面將地契付之一炬。此舉彪顯了彭湃本人堅定的革命斗志,也大大激發了農民參加農會的熱情。
農會通過實施切實的、有利于農民的工作,并不斷開展宣傳,使得自身組織規模日益壯大,1922年10月25日,赤山約農會正式成立,彭湃親自起草章程和宣言,后期農會發展至管轄人口超10萬人,約占全縣總人口的1/4。
1923年元旦,中國第一個縣級農會——海豐總農會成立,彭湃任會長,楊其珊任副會長。為使陸豐的農民運動同樣迅速地發動組織起來,1923
年3-4月,彭湃親自到陸豐宣傳農民運動,農民運動開始向鄰縣發展。同年4月,海豐、陸豐、惠陽三縣共有農會會員20多萬人。雖然在1923年的“七五”農潮中,海豐農會遭受了挫折,但隨著1925年黃埔軍校學生軍兩次東征的勝利,海陸豐農會蓬勃發展起來,到1926年,海豐縣農會會員達25萬之眾,占全縣總人口65%。這時的海陸豐農村真正實現了“一切權力歸農會”。
與此同時,農民運動向海陸豐地區以外的潮州、梅州地區發展,組建農會的縣達到10個,先后成立惠州農民聯合會,廣東省農會和惠州、潮州、梅州農會籌備處,海陸豐農民運動有力地推動了廣東和全國農民運動的蓬勃興起,是全國第一次大革命高潮到來的標志之一,它為我黨后來建立的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儲備了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