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春,盤踞在東江一帶的軍閥陳炯明,乘孫中山北上之際,妄圖進攻廣州,陰謀推翻廣東革命政府。廣東革命政府為統一廣東,決定東征討陳。
?
東征軍從廣州經東莞、淡水,一路向東前往海陸豐,當地武裝農民在東征軍到達之前,先行占領海豐縣城。在廣大工農群眾的大力支援下,東征軍進入東江一帶,已呈銳不可當之勢,連戰皆捷,3月中旬便收復整個東江地區,逼迫陳炯明軍閥殘部逃往福建南部,東征革命軍取得偉大勝利。第一次東征勝利后,在周恩來和彭湃的關懷下,中共海豐支部于3月初成立,4月11日改稱中共海陸豐特別支部。
?
1925年6月,廣州發生楊希閔、劉震寰叛亂事件,東征軍返回廣州。聽聞東征軍撤離后,逃往閩南的陳炯明軍閥余部乘機攻回東江,卷土重來。東征軍在平定楊、劉叛亂后,于10月第二次東征伐陳,本次討伐進行不到一個月,就全殲陳炯明余部,廣東革命政府重新掌控東江地區。彭湃隨軍回抵海陸豐,把中共海陸豐特別支部擴大為中共海陸豐地方委員會,并兼任地委書記。
?
東征勝利后,東征軍把繳獲的敵軍的大量武器、彈藥用來武裝農軍,并選派了一批軍人干部訓練農軍。海陸豐農民武裝迅猛發展。1926年8月12日,在海豐縣城橋東龍舌埔舉行紀念、“七五”農潮三周年大會,聲勢浩大,規模空前。
曾到過莫斯科的《少年先鋒》記者楊白,也著文熱烈贊揚,稱譽海陸豐農軍為“東方的紅軍”,稱海豐為東方“小莫斯科”。
毛澤東同志對海陸豐農民運動予以高度評價,稱贊彭湃為“農民運動大王”,他還于1927年3月5日發表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稱:“縣政治必須農民起來才能澄清,廣東的海豐已經有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