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起義成功后,大軍決定南下廣東發展力量。
海陸豐第二次武裝起義是為接應南昌起義軍入粵而舉行的。在農軍相繼占領陸豐、海豐兩縣城后,起義軍卻因遭遇敵軍攔截而推遲了人粵時間。在海陸豐縣委撒出兩縣城前幾天,南昌起義軍終于擺脫敵軍阻擾,于1927年9月19日到達大埔縣三河壩,后于23日、24日先后進入潮州、汕頭。
起義軍由于南下廣東沿途遭遇幾次激戰,又兼酷暑行軍,部隊減員很多,為補充兵力,周恩來和前委派劉立道前往海陸豐,擬招兵2000人,并請支持招兵費用。
劉立道畢業于黃埔軍校,曾受派遣到海陸豐訓練衣軍,他于10月2日趕到海豐黃羌圩,向海陸豐縣委書記張善銘陳述了前方情況和前委的緊急要求。海陸豐縣委和東江革委認為招兵關系到南昌起義軍成敗,決定招員3000人,并拿出一萬銀元作為招兵費用。各區農民聽聞招兵號召紛紛響應,星夜趕來報名的就有千余人。4日一早,劉立道和林道文帶領第一批參軍農民700人,準備支援起義軍。
但戰爭形勢瞬息萬變,就在劉立道離開潮汕前往海陸豐招兵時,駐汕的葉挺、賀龍主力開赴揭陽,于9月28日在揭陽山湖地區與敵軍激戰,傷亡嚴重;而同一天,留駐汕頭起義軍部隊受到日、美、英等帝國主義陸戰隊登陸襲擊。敵軍雖被擊退,但汕頭已無法固守,9月29日晚,前委會、革委會決定“放棄潮汕,退海陸豐”。他們當晚撤出汕頭市,10月1日與從山湖退下來的部隊匯合于揭陽炮臺,于第二天抵達普寧流沙。從黃羌出發的700名農軍,經過河田,到達揭西河婆;獲知起義軍已向陸豐撤退,便返回原地。七百勇士出征雖然無果而終,但不僅檢驗了海陸豐黨組織超強的凝聚力和組織力,而且還表現了革命根據地青年堅如磐石的信仰、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這批勇士后來成為紅二師第五團和紅軍四十九團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