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0月2一3日,起義軍陸續到達普寧流沙。3日下午,前委書記周恩來抱病在天主教堂主持軍事決策會議,會議決定:收集整頓武裝隊伍向海陸豐撤退,與海陸豐的工農結合,打出自己的旗幟,做好長期斗爭準備;黨政領導人及革命委員會等非武裝人員疏散離隊,向海陸豐出海口撤退,分赴香港或上海,再謀出路。
10月5日,二十四師七十團團長董朗率部到達陸豐,途中與師長董正榮率領的二十四師另一支殘部匯合,6日到達陸豐博美區與海陸豐縣委接上關系。7日,二十四師余部進入激石溪休整,受到當地黨政組織及群眾慰勞。9日,轉移到西鄰的海陸豐縣委、東江革命委員會駐地黃羌朝面山休整。
10月15日,中共中央南方局與廣東省委在張太雷主持下召開聯席會議,決定將南昌起義軍在海陸豐的余部及廣東工農武裝一律改稱工農革命軍。會后,南方局派廣東省委軍委委員顏昌頤到朝面山負責改編二十四師余部,并負責黨對這支部隊的領導工作。
10月下旬,顏昌頤到達朝面山及后方基地高潭中峒,與海豐縣委和東江革命委員會負責人共同研究二十四師余部正式改編問題,確定部隊番號為工農革命軍第二師(簡稱紅二師)。23日,考慮到當時人數不足一個師編制,他們決定暫時先組建第二師第四團,由董朗任團長,顏昌頤任黨代表。南昌起義時,因事發突然,起義軍沿用原國民革命軍的番號,大軍南下時因戰斗形勢險惡,沒有條件對起義軍進行整編。通過朝面山改編,南昌起義軍正式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幟,隨后,這支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參加了海陸豐第三次武裝起義和創建海陸豐蘇維埃政權的工作,為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重要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