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所有制的嘗試—一麻竹集體農場
海豐縣蘇維埃政權成立后,黃羌麻竹村通過土地革命開展分田地的運動,使飽受剝削的農民群眾擁有屬于自己的田地。1928年初,海豐縣蘇維埃政府為了培養農民的合作精神,時任蘇維埃裁判委員會委員的陳桂招接受組織的任務,回家鄉麻竹組織開辦集體農場,又名曰“共耕社”。農民以村為單位分成七個小組集體勞動,各種作物由共耕社統一收獲、管理,每組設立集體食堂,各家各戶的糧食和豬牛歸為公有統一調配,“生產集體化,生活集體化”。“共耕社”在海(豐)陸(豐)惠(來)紫(金)地區乃至全國為首例。“集體農場”的形式在當年的春耕作業中發揮重要作用,增加了耕作面積,提高了勞動效率。后來,因受敵人進攻而撤離村莊,這場短暫的試驗僅堅持半年多就被迫中止,但仍然為集體所有制的實施提供了經驗借鑒。
?
銀行、平民醫院的建立
海陸豐蘇維埃政府成立后,采取一系列政策改進金融體系,其中突出的措施是成立海陸豐勞動銀行。這是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建立的銀行,也是中國第一家蘇維埃銀行。1928年2月中旬召開的海豐縣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把為救濟金融、便利市面交易列為議題,決定成立海陸豐勞動銀行,作為最低利率的借貸機關解農民之困,幫助他們開展農事生產。銀行作出的重要政策就是發行新貨幣。新貨幣的發行統一了區域內的貨幣體系,方便民眾交易,活躍商品市場的流通。
海陸豐地區的平民醫院雛形最早起源于清末的育嬰堂。五四運動前后,時任海豐縣長鄧軫在東倉埔育嬰堂創辦縣立女醫產科學校,1921年改建為婦孺醫院。大革命時期,在中共海陸豐地委的主導下,海豐革命政府仿照蘇聯莫斯科平民醫院的模式,將原婦孺醫院擴充為綜合性的平民醫院,凡農會會員就診不收費,藥費減半,是中國第一所平民醫院。醫院主設婦產科和西藥房,免費診治貧苦民眾。該院培養了一批革命醫生和助產士,為后期革命斗爭輸送了大量的醫務人才。
?
對外交涉事件
海陸豐蘇維埃政府成立前,部分外國傳教士憑借他們自認為的特權,經常胡作非為,多次與當地民眾發生沖突。蘇維埃政府成立后,更被帝國主義國家視為“眼中釘”,多次在報刊上詆毀海陸豐蘇維埃政府。其間、曾發生海陸豐蘇維埃政府驅逐外國傳教士一案。
1927年12月下旬,海豐第五區(汕尾)赤衛隊拘留了幾名涉嫌進行違法行動的意大利和英國籍傳教士,并準備將其驅逐出境。當時港英當局和意大利駐港領事聞訊立即派出兵艦在汕尾附近海面停駐。時任汕尾區委書記林務農立即派工農革命軍團隊中隊長林軍杰帶領赤衛隊守衛海岸,制止其登岸。兵艦見勢不妙、便派主教送來一封致海陸豐蘇維埃政府的書信,要求釋放被“擅行捕拿”的英籍和意大利傳教士。汕尾區政府接函后立即匯報,在東江特委書記彭湃的指示下,經查明情況后,除了將犯罪的黃子謙教士扣留外,其他悉數放出境。但英艦始終堅持要帶走黃子謙教士,并意欲用武裝恫嚇,海陸豐區政府對其發出嚴正的警告:“再擅越吾境,自由出入本港”,“吾人自有相當對待,莫謂言之不早也!”堅決拒絕對方的不合理要求,最終英艦只能離開。這是大革命時期海陸豐蘇維埃政府的一次對外交涉事件,海陸豐蘇維埃政府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以公理說話,不畏強權、敢于抗爭,表現出中國人民的骨氣、威嚴和力量。
?
慰勞紅軍活動
紅二師改編后,在朝面山和中峒建立了后方基地,成立了被服廠、軍械廠和后方醫院。為了保障人民軍隊的后勤供應,海豐縣的新生政權撥派二區的赤衛隊長林覃吉、副隊長黃園建立了東西兩條由公平圩通往朝面山的物資供應線。東線由公平圩從水路行船至黃羌坣背碼頭,上船后將物資存放在范氏祠堂的軍需處,然后由挑夫隊轉運朝面山;西線由公平圩從陸路將物資經黃羌南坑屯運至石山戴娘貴的華僑屋,再轉運朝面山。根據地人民通過這兩條供應線,粉碎敵人的封鎖,將戰爭物資源源不斷地供應工農兵,保障了革命戰爭的開展。
為進一步在工農群眾中宣傳紅軍隊伍和發動群眾參與斗爭,1928年2月,中共東江特委制發《慰勞紅軍周宣傳要點》,舉行慰勞紅軍周宣傳活動。《慰勞紅軍周宣傳要點》詳細介紹了蘇維埃政權在海陸豐地區的奮斗歷程,樹立紅軍的英勇形象,號召廣大工農群眾積極支援紅軍工作。在慰勞紅軍周中,海豐、陸豐以及紫金、普寧、惠來等縣的工農群眾都熱烈響應東江特委的號召,掀起了慰勞紅軍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