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廣泛參與抗日救亡
1937年8月,藍訓材在張漢基的幫助下,與中共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接上組織關系,后來與陸豐縣劉騰光共同籌建海陸豐黨支部。黨組織統一后,執行中央統戰政策,領導青年抗敵同志會廣泛進行抗日救亡宣傳活動。1940年初,青抗會受國內局勢影響解散。為躲避國民黨的追捕,黨領導的曾生、王作堯抗日游擊隊東移海陸豐,他們從惠(陽)東(莞)寶(安)出發,一路遭到國民黨的圍追堵截。曾生部隊到達海豐縣黃羌鎮石山村時,部隊人數從出發時的500多人,減至100多人,且多數為政工干部和傷病員,當時國民黨頑軍從三面合圍而來,黨組織發動群眾將抗日游擊隊掩護了起來。在海陸豐經過半年休整后,根據中共中央的“五八”指示,抗日游擊隊重回惠東寶抗日前線。海陸豐人民的大掩護,為保存華南地區的抗日骨干,為東江縱隊的發展和壯大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抗日游擊隊重返前線后,一些傷員和武器被安置在大安峒。后來以這些傷員和槍支為基礎建立護路隊,發展訓練后備力量。1943年12月,東江縱隊成立,后又派干部前來加強護路隊軍事訓練,組建東縱六支。
1941年3月,日軍入侵海陸豐,中共黨員參加戰時工作隊,支援國軍抗日。同年冬,香港淪陷,東江抗日游擊隊前往香港營救滯留當地的文化人士和知名人士,如何香凝和柳亞子。他們由謝一超保護乘船來到青草新村。不久何香凝被縣當局發覺,被接往縣城后護送至后方。柳亞子受到國民黨的追捕,中心縣委書記謝創辦把他父女送往九龍峒坑口村掩蔽,后又護送前往后方興寧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