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海陸豐革命斗爭的民主黨派,繞不開致公黨。致公黨誕生于海豐,曾為海陸豐地區的民主陣線的合作力量,并在新中國成立前積極響應中共中央的號召,走上了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
在致公黨歷史發展中,汕尾市海豐縣曾經誕生了陳炯明、陳其尤、黃鼎臣三位重要人物。
致公黨原為華僑社團致公堂,后來孫中山的加人使致公堂走上了參與革命的道路。1923年10月,在陳炯明的協助下,致公堂在舊金山召開五洲洪門第三次懇親大會,決定改組為致公黨,通過《黨綱草案》,成立了籌備委員會,陳炯明為首任總理。
陳炯明之后,中國致公黨的主要組織和領導者便是陳其尤。抗日戰爭時期,陳其尤通過黃鼎臣的聯系,多次與中共開展合作,并以致公黨中央委員會主席身份號召全黨抗日,發動華僑積極支持祖國抗戰,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和民主革命活動。
1946年,黃鼎臣加人致公黨,并與陳其尤、伍覺天等醞釀籌劃改組致公黨,整頓黨務。新中國成立前夕,在黃鼎臣的領導下,致公黨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與各民主黨派聯名通電表示擁護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并發表宣言,號召廣大僑胞積極支持祖國的革命。1949年,陳其尤、黃鼎臣參與籌備新政協工作,并作為中國致公黨代表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