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致公黨是由歸僑、橋眷中的中上層人士和其他有海外關系的代表性人士組成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政黨。前身是由年僑社團一“美洲洪門致公堂”發起的洪門(又稱紅幫、天地會、三點會、三合會)組建的海外組織,旨在維護華僑的正當權益,關注民族獨立和祖國富強。近代廣大海外華人華僑的報國熱情孕育了致公黨,致公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中,自覺投入革命建設發展的興國實踐,是自覺投身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祖國統一的一支重要力量。
提到致公黨的歷史,繞不開海陸豐。汕尾市海豐縣曾經誕生了陳炯明、陳其尤、黃鼎臣三位在致公黨歷史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致公黨起初是一個華僑社團,保障海外華人華僑利益,后來孫中山加入致公堂,帶來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使致公堂走上了參與革命的道路。1923年10月,致公堂總部在舊金山召開五洲洪門第三次懇親大會,由舊金山洪門致公堂發起,決定組織致公黨,通過《中國致公黨黨綱草案》,成立了籌備委員會。在陳炯明的協助下,海外最大的華僑社團組織“洪門”轉型為致公黨,陳炯明為致公黨首任總理。
1931年,陳其尤在香港加人中國致公黨并參加致公黨第二次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央干事委員會負責人之一。陳炯明之后,中國致公黨的主要組織和領導者便是陳其尤??谷諔馉庨_始后,陳其尤任致公黨中央委員會主席,號召黨員抗日,并發動華僑積極支持祖國抗戰,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和民主革命活動。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總部停止活動,許多黨員分散到各地活動。
1946年,黃鼎臣加入中國致公黨,并與陳其尤、伍覺天等醞釀籌劃改組致公黨,整頓黨務。1947年5月,致公黨在香港舉行第三次代表大會,進行改組,發表宣言和告海外僑胞書,提出聯合一切民主力量、建立新國的政治主張,一致決議加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948年5月,致公黨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與各民主黨派聯名通電表示擁護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并發表宣言,號召廣大僑胞積極支持祖國的革命。1949年黃鼎臣參與籌備新政協工作,并作為中國致公黨代表之一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制定《共同綱領》,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貢獻。
在新的歷史時期,致公黨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中的參政黨,始終堅持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為新時期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