摯師德之旗?筑師者之魂
--師德建設中的成長感悟
德,本意是七曜的運行,后來引申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規律去做事。意為“道德”、“德行”, 是人文精神的一種傳播。中華文明史中對“德”有著近乎嚴苛的標準和要求。“德高”方可“望重”,以“德”方能“服人”。 德的范疇遍布人類社會各個組成部分,為人之德、經商之德、從業之德,有“德”之社會是和諧的、向上的美好社會,是我們孜孜不倦的追求。教師的職業,因其擔負著育人的神圣使命,對“德”的要求更為嚴格,只有品德高尚之人方可為師。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育工作者從事教書育人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只有具備了高尚的教師職業道德情操,我們的靈魂才足夠飽滿,才有力量去影響他人,才有力量去踐行“為人師表”的深刻內涵。一名合格教師僅是資質和成績上的合格,而一名優秀的教師則應是在合格之上更具備了高尚的職業道德和獻身教育的情懷,成為教育之優秀者,應是以德施教者,其品德與學問皆為楷模。作為一名基層的教師,從教十八年以來我的思想認識經歷了從熱情高漲到平淡、迷失,再到重新出發的過程。這有感于近年來我們汕尾市開展的師德師風建設,我以實際行動投身于這次建設活動之中,付出終有回報,一系列豐富的職業獲得感和可見的工作成果,伴隨著職業幸福感讓我越發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與方向。
從滿腔熱情到一時迷茫。
回望十八年前的九月,自己踏上三尺講臺開始了為人師者的生涯,年青時的血氣方剛,對工作的一股腦熱情都恨不得全部灑現。任教于一所鄉村小學校里的自己一人油印試卷給學生作練習題,自己搜集資料出版主題黑板報,給學生購買小禮物等,滿腦子考慮著如何提升學生的成績占據了那時生活的大部分情緒。慢慢隨著工作時間的增長,似乎擺脫不了“干一行厭一行”的世俗觀點。對學校工作開始出現了懶散的情緒,對一些工作遲緩以對,后進生轉化不再是工作之首要、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也成了工作中的負擔,社會輿論對教育的諸多負面新聞報道也影響我的工作熱情。于是有一段時間里自己在工作思想上順應著社會風氣中只求穩定、不求突破的安逸思維,不敢再嚴厲要求學生,對工作低要求完成就好的想法一度蔓延內心,抱著偏安一隅的小思想,只追求數據上的合格,工作上陷入了迷茫的狀態,而且感覺持有這樣工作狀態的人也不在少數,更是讓自己失去了斗志。
拒絕迷茫,再次從心出發!
隨著汕尾市深入開展一系列師德師風的建設工作,特別是坐班制度的實施,對教師隊伍工作狀態的有了極大促進。工作狀態的回升讓我摒棄之前落后、懈怠的情緒,排除社會因素的干擾,不忘對教育之初心,用積極態度參與其中,以爭創一名優秀教師為目標,對工作重燃熱情、重拾干勁。在過去的一年中我申報了海豐縣高效課堂微型課題的研究項目,持續一年的課題研究過程中我腳踏實地開展了各項教學科研,不斷取得的小進步讓我切實感受到了教學研究工作的魅力,學生在學習方法、學習成績上各方面的提升為我的課題研究增添了豐碩的成果,課題得到了主管領導的贊許并獲得驗收通過。撰寫的教學論文也獲得省、市級的獎項,并刊發于汕尾日報,工作態度的積極向上也讓我感受到了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充滿著樂趣,以前工作上的煩惱演化成了諸多可以被解決的挑戰,原來教學工作中處處可以有著獲得感與成就感,更明確了只要堅持信念,付出終有收獲。用心積極參與師德建設,讓我自身的思想認識得到了質的提高,讓自己的行動具有了使命感和方向感,就是明白了為師就是必須以身作則,做出表率,自己的工作就是為教育服務,為學生服務,而且必須具備更新更好的業務能力和道德修養,方可擔當起培育下一代的重任。
不忘初心,繼續努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能深刻感受到習總書記對于主要矛盾的論述同樣講出了我市縣的教育現狀,現在社會上和廣大家庭對教育的要求和期盼遠高于教育的發展現狀,尤其在我市的表現甚為突出,常年的教育水平提升緩慢成了我們教育從業者的一種羞愧。如何更好地開展師德建設并促進提升整體的教育教學質量水平,不僅是靠教育領導部門,也應該是每一位基層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命題。我們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指引,在教育工作中掀起改革思潮和行動。教育是百年工程,必須有符合我市實情的教育長久之謀略。從鼓勵教師技能專業成長和教育資源的加大投入,表里同步地創設更優質的教育環境。作為普通教師必須要撐起一份教育擔當,以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質嚴格要求自己,從細微做起,匯少成多,找出自身工作中的不足,杜絕工作中求安逸、保穩定的消極思想,應該刷新教育理念,積極投身教育科研和技能培訓等,提升自身的教育技能,用堅實的自身實力和飽滿的工作熱情,熱愛汕尾教育,獻身于汕尾教育,為汕尾教育的騰飛貢獻更多的力量!